新闻版>分析评论> 腾中收购悍马专题 >正文

腾中收购悍马:煮熟的鸭子飞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4日 14:18   《第一财经周刊》 字号:

  同样是惊动全球的民企海外汽车收购案,吉利收购沃尔沃畅通无阻,腾中收购悍马却胎死腹中,这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文|CBN记者 宁华

  云遮雾罩的腾中收购悍马案以失败告终了。去年10月,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签署了协议:以1.5亿美元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以及承接悍马与现有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

  但腾中重工买“马”协议签订后一直没有下文,对于谈判细节交易双方也一直含糊其辞,双方商定的交易截止日期也多次被推迟。腾中重工在声明中称,交易最后终止的原因是“未能获得中国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却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迄今未收到腾中重工提交的并购悍马完整的申请方案,交易未获批准一说并不准确。姚称,完整的并购方案包括企业的组织模式、投资模式以及融资方案的设计,比如腾中重工并购悍马之后的主体企业是设在中国还是美国等。

  而腾中重工总经理杨毅曾在双方签署正式协议后对媒体称,公司已向商务部门递交了申报材料,有望在2009年底或2010年初完成交割。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评价说,中央级部委不大可能出现这种企业送来申报却称没有收到的疏忽,通用汽车和悍马可能只是做了非正式的沟通就已经得到否决意见,所以没有正式申报。腾中重工指定的发言人赵彤拒绝就此置评,称一切以公开声明为准。

  姚坚称,商务部有关部门曾与四川省商务厅、腾中重工及其所在的地方政府接触过,对并购方案进行过评估。据称,四川省有关领导曾口头和有关部委沟通过审批事宜,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其实,从一开始市场就对腾中重工这家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商充满了疑问,它的海外收购行为过于大胆而且显得另有所图。

  2008年11月,陷入破产危机的通用汽车为了甩掉悍马这个大包袱,向全球各大投行投送了出售悍马的意向书。在通用汽车财务顾问花旗银行和腾中重工财务顾问瑞士信贷集团的撮合下,双方于去年6月3日签署初步协议。两周后一家名为旭光资源(00067.HK)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保荐人之一也是瑞士信贷集团。旭光资源的第一大股东索郎多吉,是腾中重工的实际控制人,借悍马为其在资本市场推波助澜的用意已表露无遗。

  汽车行业的分析师们认为,中国企业收购悍马未能获得批准并不出人意料,因为悍马这种大排量、高耗能的汽车有悖于中国发展环保节能绿色汽车产业的方向。另外一个因素是,在腾中重工这家中国企业中标后,最有价值的军用悍马部分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早从出售合同中撤除,腾中重工得到的只是一个过气品牌、臃肿的员工队伍以及大量债务。

  TNS汽车研究北亚总监包亦农认为,其实在整个收购过程中,一直有两个因素导致此举不会被轻易放行,一是腾中重工缺乏运作汽车的经验,另一个是悍马高油耗的品牌形象。如果腾中的收购计划没能充分阐述其如何实现悍马品牌的转型并在将来如何成功运作这一品牌,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决策。

  作为一家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商,腾中重工没有生产乘用车的经验,收购悍马后的审批风险极大,对此它应该有所了解。它之所以愿意冒险一试,或许是因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去年3月,腾中重工曾向成都市经济委员会提交过一份收购计划书,称将收购悍马品牌并在成都龙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悍马生产线。据知情人士称,成都市经济委员会后来在龙泉开发区为悍马项目准备了一块地。

  但腾中重工不可能重走奇瑞和吉利偷偷摸摸造车,然后做大规模造成既成事实的路子。这个汽车业的门外汉欲通过并购进入汽车产业的设想如今也不容易实现。近年来,中国政府正加速整合汽车产业,鼓励、推动汽车集团在业内进行兼并重组,增加新的汽车制造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无论是腾中重工还是悍马公司,似乎都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自始至终,有关监管部门对这桩交易都反应冷淡,在任何场合对此都没有过评价或者暗示。

  而且,悍马产品本身的缺陷导致这桩海外收购案一开始就是逆潮流而行。悍马在美国和国际市场已成为破坏环保的象征,遭到环保人士的强烈抨击,以往以驾驶悍马为乐的人士如今都惟恐避之不及。调查公司Frost&Sullivan汽车与交通事业部咨询顾问常远祥评价说,悍马这样一个高耗油、市场萎缩的汽车产品,得不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在意料之中。

  中国政府不会让悍马破坏环境的坏名声冲淡其在汽车行业中推动低油耗和低排放所作出的努力。就在腾中重工热衷于竞购悍马之际,中国政府正鼓励汽车厂商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了促进小排量汽车的销售,还出台了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减半、3升及以上大排量轿车消费税上调的政策。

  显然,腾中重工并未认识到它收购悍马的举动是多么不合时宜。去年中国企业进行的多例海外整车和零部件公司的并购中,它是最不占天时地利的一个。

  相形之下,吉利集团和北汽集团的海外收购为何能获得有关监管部门的放行就不难理解了。这两家公司要么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代表,要么是有深厚背景的国有大集团。银行敢于借款给他们,政府也需要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和GDP。他们选择的对象也使交易更像是投资而不是投机。

  随着收购失败,腾中重工似乎想完全抹去与悍马的关联,虽然它蜚声海内外就是拜这个汽车品牌所赐。以往,腾中重工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收购悍马的进展情况,目前该网站所有内容都已被清空,与悍马相关的文字只有通过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才能查询到。

  有钱未必说了算

  吉利收购沃尔沃

  2009年12月,吉利集团与福特集团就收购沃尔沃公司达成协议。资金来源于吉利自筹、银行贷款、外来资本。

  政府态度:参与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集团曾向国家发改委报备,获得了同意谈判的确认函。交易达成后,该收购案得到了发改委等监管部门的支持,正在审批当中。

  北汽收购萨博知识产权

  2009年12月,北汽控股与萨博签署收购核心资产协议。在两周时间内,双方完成了所有的谈判、签约和资产交割工作。

  政府态度:北汽得到北京市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议达成后,北汽在6天时间内获得了中国、美国及瑞典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

  通用汽车出售欧宝

  2009年9月,通用汽车宣布将欧宝55%股份出售给加拿大零部件企业麦格纳与俄罗斯金融机构所组成的联合买家。两个月后该交易终止。

  政府态度:德国政府表示拒绝给麦格纳之外的买家提供任何担保。美国政府部门则反对由俄罗斯的Sherbank银行给这桩交易提供资金。

(编辑:路宁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不支持Flash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