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彬
“我们从不对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们敢做;别人没有,我们敢想。我们始终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技术是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我们想用电池技术加汽车技术,打造出电动车技术,用电动车的技术实现人类绿色的梦想。”这是取义于“build your dream”(打造你的梦想)的比亚迪(BYD,01211.HK)掌门人王传福的话。
业内有人称,王传福的身上可以看到前通用电气(GE)传奇掌门人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作风,还有传奇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特点。其实,这个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倾注在比亚迪身上的一种“魔力”,就是不同于一般制造企业的模式创新:垂直整合产业链,借此将整个产业的利润环节尽可能完全留在企业围墙之内。对此,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钧对CBN记者解释为,比亚迪成功的根本就是“把制造完全做透”。
比亚迪同时关注产品的制造和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制造的不仅是产品,更要改变它所涉及行业的生产体系,是生产方式的“比亚迪化”。要想真正理解“比亚迪化”生产的不同,必须将其同传统方式进行简单对比。提起中国制造业,人们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成本低,产品凭借低廉价格打拼市场,企业只是赚点微薄利润。行业标准、核心技术、先进设备等这些都垄断在跨国巨头手里。
这就像是一场赛跑,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中比赛,而且当你起跑的时候,竞争对手早就已领先几圈了。如果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来玩,比亚迪显然很难超越别人。
王传福看到了这一点,一开始就“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把电池生产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以“手工加夹具”进行生产的生产线成本只要100万元人民币,但却制造出了比竞争对手便宜一半的电池,公司利润率也因此高达200%。
战略学专家曾鸣曾把比亚迪的这种方法称作是中国特有的 “成本创新”典型代表,他认为比亚迪最大优势就是固定资产投入非常低,折旧成本相应也非常低。比亚迪的折旧成本可能只有3%到4%,而三洋等全自动生产线可能要达到30%至40%。
这种模式不仅应用在电池生产上,还被复制到了做汽车上。汽车业有100多年历史,早已走过垂直纵向一体化制造的福特时代。在整条产业链上,从模具、轮胎直到后视镜,每个零部件都有现成产品。这种环境下,企业要做的似乎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生产车型,然后销售。但这样一来,任何一个新进入者的成本结构都是确定的,跨国巨头主导技术标准、生产设备等,竞争只能围绕廉价的人力成本进行。在跨国巨头争相进入中国后,这种劳动力优势也不存在了。
比亚迪打破了汽车业这种规则,至少70%的零部件由公司内部事业部生产,以比亚迪F3(配置 口碑 论坛)为例,其零部件除轮胎、挡风玻璃和少数通用件外,包括转向、减震、座椅、车门甚至CD和DVD等全部自己生产。比亚迪汽车的垂直整合战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节省成本,造就了产品性价比优势,在频频掀起价格战不断改写业界价格底线的背景下,比亚迪汽车把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截至目前比亚迪今年汽车销量已超过4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
但是,王传福却志不在此,他表示:“传统燃油汽车只是过渡阶段,比亚迪将直接跨越到电动汽车。”去年12月,比亚迪率先推出了双模电动车F3DM。对此,日本媒体评价道:“当5年前王传福提出比亚迪要进军汽车市场时,很多人只是付之一笑,但现在,新能源车在中国有了实现商业化的迹象,比亚迪说不定就是新一代汽车的黑马。”
附表_比亚迪重要财务指标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9年前9个月
营业额(人民币千元) 26788253 21211213 12938917 26360580
毛利(人民币千元) 5218836 4247687 2738183 5523357
毛利率(%) 19 20 21 21
净利润(人民币千元) 1021249 1611711 1117334 2554033
净利润率(%) 4 8 9 9.70
每股收益(人民币元) 0.5 0.79 0.55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