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穆拉利力挽狂澜 与福特汽车命运休戚与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3日 08:10  环球企业家杂志

  现代汽车工业开创者福特公司的未来命运,以及底特律的最后荣誉,均系于艾伦•穆拉利,这位前飞机工程师一人手中 

  美国汽车工业遭受重创之际,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的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仍然在9月25日飞抵重庆。这让他成为在金融危机之下,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现任CEO中亲赴中国市场的第一人。从而凸显出危机下福特相对从容的经营状况。的确,另外两家公司仍滞留在破产重组后的焦灼状态。

  尽管目前福特在中国的业绩远不如通用汽车,但穆拉利深知,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的CEO,自己的到场意味着什么。当然,这种认知,是穆拉利通过惨痛的教训换来的。

  直到上任后的第七个月,艾伦·穆拉利才真正了解到,福特汽车公司CEO这个头衔在美国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当时也顾不上那些安全规定了,我抓住布什总统的胳膊把他推到一边。”当时新上任不久的穆拉利在2007年4月的纽约车展上对面前的记者笑着说:“我只是想确认一下他当时要把电源插入的是那辆车的充电接口,而不是氢燃料箱。”

  穆拉利描述的是几周前他到白宫向布什总统展示福特全新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的场景。当时,乔治·布什亲手拉过电源插头要为其充电。根据穆拉利的说法,如果总统先生混淆了两个接口,引发的爆炸可能会把在场的每个人,包括通用汽车、克莱斯勒两家公司的CEO以及副总统切尼等等,都轰上天。

  在一片哄堂大笑中,穆拉利笑着对记者喊:“这可不能报道啊!”但几个小时后,他的事迹就传遍了互联网,随后,在数家西方知名传统媒体上,他被描绘成一个冒生命危险拯救美国总统的英雄。对一名CEO来说,这真是提升个人声誉的绝佳机会,却让穆拉利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其中大多数内容的确发生了,比如布什是有些手忙脚乱,但他并未真的制造什么危险,穆拉利只是在尝试如何以一位汽车制造商CEO的身份开玩笑。

  在事后的道歉声明中,穆拉利表达出这种尴尬:“对我来说开玩笑从未闹得这么大,或者说,被这么当真过。”

  但这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底特律的方式。在波音公司主管商用飞机业务时,他的言行不会被媒体如此重视,现在当然不同,他所执掌的是美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创者。

  拥有37年波音生涯的穆拉利此时正处于职业历程最关键的转型期,无论在公司内外,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他:作为一名空降兵,你需要以额外的努力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职位。事实上,那个玩笑或许就是穆拉利缓和敌意的尝试。

  最终,玩笑成了一个教训。但穆拉利从中意识到,既然如此,他不如妥善利用个人和福特汽车如此巨大的品牌影响力,而这正是世界一流CEO必备的认知和能力。

  不过,穆拉利的处境可十分不妙。在他的玩笑产生全球效应之际,福特正和其它两家底特律巨头同步进入衰退。2006财年,福特亏损126亿美元,是该公司当时史上亏损最惨重的一年。

  随后的底特律悲剧,想必已耳熟能详。美国汽车市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崩溃,底特律三巨头销量急剧下滑,迅速消耗大笔现金。2008财年福特146亿美元的亏损再次刷新了公司纪录。同时,穆拉利、时任通用汽车CEO的瓦格纳、时任克莱斯勒CEO的纳德利被推向美国乃至全球舆论的中心:要么功成名就,要么将底特律的尊严彻底摧毁。

  没有退路,甚至没有选择,三位CEO在一种共同的宿命中陷入各自的焦灼。半年之后,这个如同斗兽场般残酷的舞台上,只剩下穆拉利一名幸存者。克莱斯勒被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收入囊中,而瓦格纳的未竟事业,已交由韩德胜手中。(参见《环球企业家》2009年6月20日刊封面文章《他能拯救通用汽车吗?》)

  我们故事的主角,门外汉外加空降兵,艾伦·穆拉利几乎是“意外”地延续了底特律最后的荣耀。没有破产?未被收购?不,穆拉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底线守护者。在2009年7月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福特实现了惊人的23亿美元盈利。尽管这主要来自于债务重组所得,业务运营仍亏损4.24亿美元,但考虑到如此糟糕的市场环境,这已超出华尔街对其预期。

  更重要的是,10亿美元的现金消耗远低于第一季度的37亿美元。这表明:即便销量继续下滑,福特仍然能够保持业务稳定运营。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最近,福特与工会达成一项协议,每年能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5亿美元,众所周知,高昂的人力成本是拖垮底特律的关键诱因。

  而且,福特汽车8月美国销量增长17%,和丰田、本田同列前茅,而忙于重组的通用汽车的本月销量,却呈现下滑趋势。

  显然,从业绩和声望上,福特都将共患难的两家底特律同行甩在身后。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半年来,人们不断在探究此中缘由。

  一定程度上,穆拉利有效运用了公司及个人品牌。这可不是成为公司广告主角、或是在达沃斯论坛这类场合露露面那么简单。现任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Bill Ford)就曾这么做过,但对公司形象并无太大的积极改善。

  成绩是由一些实质性改变带来的。从通过产品线全面向小型车转移、出售旗下众多豪华品牌、拒绝向政府求乞救助贷款,到聚焦于福特椭圆蓝标的新战略这一系列组合拳,穆拉利没把福特的命运与底特律捆绑在一起,数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看得出,今年64岁的穆拉利倾己所能,种种努力的根本在于为福特树立一个出色的品牌形象。“我们推行这个综合的复兴计划,目的是建立一项激动人心的、独立发展的良好业务。我知道消费者如何判别一家公司的价值。他们希望从一家业务运转出色、能够长期生存、对改善世界有所贡献的公司购买产品。”穆拉利在接受《环球企业家》独家专访时表示。总的来说,穆拉利本人也从佳绩中深受鼓舞。今年9月以来,他踏上了辽阔的新兴市场。在印度,福特首次发布小型车,在中国,福特、马自达与中国合作伙伴长安集团宣布共同投资5亿美元修建这家合资公司在中国的第三座装配工厂。

  这位前飞机工程师踌躇满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大道无形)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