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市场折戟 上汽的“双龙”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08:23  第一财经日报

  TCL海外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是忽视了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把握。而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在上汽身上则又演变成了一出“败局”。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上汽借此巩固了其世界500强地位。这是国内车企第一次以控股方身份兼并国外龙头汽车公司。这一汽车业最大的海外并购事件,被看作是中国汽车业跨国经营的标志性事件。根据双方协议,上汽将保留和改善双龙现有的设备,引进技术,并在未来对双龙进行必要的投资。上汽将帮助双龙拓展其在韩国的业务,还将帮助双龙汽车拓展中国和其他海外市场。当时看来,上汽与双龙达到了一种双赢的跨国经营的局面。

  上汽并购双龙的时候,双龙刚刚扭亏为盈,以生产SUV型汽车为主,还算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2007年之后,随着国际油价的走高,SUV由于耗油量大,被称为“油老虎”,开始不被消费者看好,双龙在韩国的销售业绩一直在走下坡路。上汽帮助双龙将多款汽车进口到了中国,并帮助建立了中国的销售渠道,然而中国消费者并不认可双龙品牌,没有打开销路。

  随后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到2008年底韩国汽车行业也遭受重创,包括双龙在内的现代、起亚、通用大宇和雷诺三星等韩国主要汽车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席卷之下均面临危机,纷纷减产、裁员。此时,双龙现金流几近枯竭,已经到了发不出员工薪酬的境地。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上汽与双龙管理层一起提出了减员增效、收缩战线的方案,却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反对。由于工会成员担心取消新车推出计划将直接影响到职工收入,2008年12月17日,双龙工会成员在平泽工厂,以外泄核心技术为由,扣留了中方的管理人员。最终双龙汽车公司不得不放弃整改方案,同时宣布,已无力支付原定于当月24日发放的韩国工厂全体员工的月薪,并且停止招聘,暂停员工福利,以度过当前的经济危机。

  虽然2009年1月5日,上汽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注入双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上汽提出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要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但工会坚持不裁员使得上汽无法接受,其2亿美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也暂时搁浅。救不救双龙,一时间让上汽陷入两难境地。2009年1月9日,上海汽车向韩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破产保护,以应对销量下滑和债务攀升的局面。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意味着双龙的大股东上汽集团永远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在并购双龙的5年时间里,上汽累计砸进42亿元人民币之多,目前已损失大半。2004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大跃进的一年,TCL和上汽都掉进了同样的陷阱。而此前有美国克莱斯勒和德国戴姆勒整合失败的先例。如果上汽早一点体会出“车型和技术上的融合其实非常容易,但文化上的巨大隔阂是阻止双方走得更近的关键”背后的深意,或者留意到早在收购之初,双龙工会强烈抗议韩国政府将公司卖给中国企业的信号,也许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上汽,会对收购作出更审慎的判断。

  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中国企业迫切在国际同行里作出成就的心理,导致了这个收购行动由开始的考虑不足,逐步演化为一个惨烈的经营败局。

  上汽收购双龙,本以为可以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加快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生产的步伐。实际上,双龙并非是值得上汽如此期待的强势品牌,上汽过高估计了收购后的收益,比如,双龙汽车只是韩国第四大汽车厂商,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比中国企业要好,但缺少市场。另一方面低估了收购后整合的难度,比如,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来自中国并购方心理上的优越感,韩国工会的强势力量等。

  其实上汽早在2002年就收购了双龙的一条生产线,但两年之后仍没有看清楚双龙的真实价值,这就很难用准备不足作为失败的理由了。

  中国企业并购的对象多为经营陷入困境的国外企业,需要更强的管理和整合能力。并购首先要解决企业文化差距和相互认同的障碍,双龙尽管是韩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同属于亚洲文化圈,但双龙和上汽之间的认同感仍然不高。并购后的双方确实存在何方企业文化为主的选择。

  一般而言,较强势企业的文化往往也是最后合并后的企业文化主体。这种现象就使得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企业在并购比自己更强势的企业之后,实际上无法将自己的文化导入,获得主导话语权。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购最后的胜者并不一定就是财大气粗的一方。上汽一直被诟病为双龙的提款机,而在管理上并没有很强的主导力量,前期双方关系更像是貌合神离,而一旦陷入危机,上汽无法真正控制双龙,终于导致反目成仇。

  中国企业缺少并购整合的经历或成功经验,对于并购企业的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并购对象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控制能力是常见问题。这导致了并购后的无所作为或手忙脚乱,最后以被并购企业无法脱离困境而黯然收场,甚至并购者自己的业绩也被大幅拖累。

  从更高层面分析,中国企业收购发达国家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以不发达的商业文化和管理水平的低位势,去适应、容纳乃至统领处于较高位势的被收购对象。中国企业应该通过国际化市场竞争了解先进的商业文化和环境,在竞争中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逐步介入跨国并购活动。

  (作者郑磊,系香港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案例及行动指南)》作者)

(编辑:肖洋洋)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双龙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