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作为美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公司,通用之所以走到今天,值得深思的地方很多。除产能过度扩张和忽视节能产品研发等原因外,经营过度“金融化”也是汽车制造企业应引以为鉴的重要教训。
通用在经营上的过度金融化首先体现在业务结构失衡上。有美国分析人士指出,仅凭通用公司的利润表,似乎很难判断通用到底是家银行还是制造企业,因为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数年内,通用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下属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而非汽车产品生产和销售部门。以2006年为例,通用在汽车部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原因是其金融服务公司盈利29亿美元,从而掩盖了汽车部门的亏损。
实际上,这样的状况并非通用独有。近年来,随着美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的萎缩,大汽车企业在盈利上更多地依赖下属金融服务部门。它们不仅推出纷繁复杂的车贷金融服务,还建立了庞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大举拓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致使企业金融风险敞口不断扩大。一旦外部金融环境恶化或者出现金融危机,企业自然更易受到波及。
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方面,通用可谓走在产业的前列。例如,2005年7月,通用将金融服务公司总价值550亿美元的汽车贷款合约打包卖给美国银行,由于当时的车贷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因此出售车贷合约有利可图。这种金融服务创新可以分散违约风险并回笼资金,曾被当时的通用管理层称作公司“新的战略选择”。
然而,“新的战略选择”虽能为企业注入流动性,却也蕴藏着不小的风险。仅在2005年,通用为放贷融资发行的债务就高达1900多亿美元。一旦信贷紧缩和违约率上升,巨额负债就可能成为绞死通用的绳索,其机理与房地产次贷危机多有类似。
此外,由于车贷违约压力减小,金融服务公司不断降低车贷门槛,直接拉动了销量的增长。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销量增长却没有转变汽车制造部门的亏损局面。2005年,通用汽车制造部门取得917万辆历史最高产销量却面临巨额亏损,可谓“一边辉煌,一边凄凉”。
金融业务的拓展为美国汽车企业带来了回报,但也为企业未来发展埋下隐患。由于总体盈利掩盖了实体部门的持续亏损,企业改进工艺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并助长了美国汽车企业在汽车产品创新上的松懈,从而错过了与很多外国企业在传统动力系统改进方面齐头并进的机会,削弱了与它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争高下的能力。
汽车业过度金融化的风险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显露无遗。适度发展汽车金融服务,能够促进销售、拓展内部融资渠道,但不能过度,否则就可能走向反面。正确处理好企业“虚实”业务的比重,实现各项业务均衡发展才是长久之道。美国汽车业的教训值得深思。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