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豪车制造商期待中国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09:18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4月26日电(记者张毅、姜微)最近几天,媒体不时传出保时捷等品牌豪华车在上海车展被订购一空的消息。新华社记者26日询问了保时捷中国销售公司公关主管李正豪先生。他说,保时捷在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的4辆展车,车展结束后将运回德国总部。至于有多少中国用户订购了这款车,他说要替用户保密,不能透露。

  上海车展上的国外展车属于暂准进口,如果留购要补办海关手续,缴纳关税。但仍有许多豪华品牌展车被观众预定。宾利和劳斯莱斯的展车在车展媒体日就被全部预定,本次车展最贵的一辆车——1000多万元的迈巴赫也是在媒体日被神秘买家预定。

  全球豪车倾情上海车展

  本届上海车展,几乎所有国际豪华车制造商都积极参展。奔驰、宝马、奥迪、迈巴赫、宾利、劳斯莱斯、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路虎、捷豹、沃尔沃、英菲尼迪、讴歌等,纷纷排出强大阵营,展出最新产品和技术。车展上展出的13款全球首发车型,大多是售价数以百万计的豪华汽车。

  全球豪华汽车制造商如此倾情上海车展,主要是看好中国豪车市场,希望用中国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其他市场的下降。正如戴姆勒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博士所说,今年春天,全球汽车行业再一次将满怀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国。

  国内豪华汽车消费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但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只占5%,远低于英国的10%和德国的30%。国内消费者对于豪华汽车的需求长期存在,市场前景广阔,这也是国外豪车制造商踊跃参加上海车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仍是全球豪车亮点

  全球豪华汽车最大的市场在欧美,受金融海啸冲击,许多富豪财富缩水,欧美的豪华汽车市场也大幅缩水,销量一路下滑。2008年,全球高端品牌汽车销量下滑了25%,今年还在继续。中国的豪华车市场虽然也受到一定影响,但继续保持增长,给国外豪车制造商带来了希望。国际豪华汽车制造商开始把市场重心向中国转移。

  大众旗下的豪华汽车品牌宾利汽车全球董事安世豪博士说,早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初期,宾利就开始将重心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市场和中东市场。在当前非常困难的全球市场中,中国仍然是全球市场的一个亮点。

  全球著名豪华车制造商保时捷公司,车展前夕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向全球发布历史上首部四门豪华运动轿车,这是保时捷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进行全球首发。保时捷执行副总裁贝宁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尽管全球经济衰退开始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但中国市场对于保时捷汽车仍有很高需求。

  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安迪·帕默对豪华品牌英菲尼迪在中国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厚望,他说,英菲尼迪是日产未来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一向被英菲尼迪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中国豪车市场竞争激烈

  在轿车领域,国内自主品牌产品占有30%的市场份额,但在豪华轿车和SUV领域,基本是外国品牌的天下。中国的豪华汽车市场竞争,实际上是跨国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上海车展前,奔驰的蔡澈博士就扬言要在中国市场超过宝马。

  与进口豪华汽车相比,在中国合资生产可能是一条捷径。奥迪、宝马、奔驰都在中国投资设厂。其中最成功的当属奥迪。2008年,国内高档车销量28.4万辆,奥迪销了近12万辆,占42%的市场份额。借助于合资生产,宝马和奔驰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豪华车一般排量较大,油耗也较高。为了增强竞争力,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许多豪车制造商大打“绿色豪华”概念。奔驰在车展上亚洲首发的全新E级轿车,在实现低油耗、低排放的同时,兼备了高动力输出。全球首发的新一代奔驰S 400混合动力豪华轿车,百公里油耗仅为7.9升。

  保时捷即将投放中国市场的三款四门轿跑车配备了动力强劲的4.8升V8 发动机和经济高效的直接燃油喷射系统,以及双离合器变速箱,其百公里油耗仅为10.8升 至12.2 升。

  宝马的两款全球首发车宝马760Li 和宝马X5 M,均装备了双涡轮增压技术和高精度直喷系统,使得燃油经济性大为提高。新奥迪Q7配备的全新高效发动机,使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完)

(编辑:二马)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