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对于汽车产业中的企业重组和并购,您认为谁该来做主导?是市场还是政府?
徐长明:说的宽一点,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是大规模生产体制,必须要有相当大的规模才能有竞争力,因为汽车的研发需要非常多的量,要摊派研发费用,营销网络也需要大的东西。汽车行业不像服装厂一年生产上万件就可以了。汽车厂家不到一两百万辆的规模是不可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这是追求的目标,政府想达到,企业也希望达到的目标。
但是达到大规模生产体制有两种路径形成,一种路径是像韩国,一开始政府就严格控制只有几家企业可以生产,大宇、起亚、现代,还有双龙,别人不批了,不管合理不合理就先这么定了,谁先进来谁就做。这样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每一家规模就上去了,这是严格控制的路径。
另外是像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原来美国也是一百多个企业,最后逐步竞争重组,形成三大汽车公司。
从国际上来看就这两条路可以形成大规模生产体制,第一条路是我们特别想用的一条路,想学韩国。最早叫三大三小两微,不再想批了,结果现在40多家生产企业,说明第一条在我们这里没有行得通、没有关注。
现在得通过第二条路,通过自由竞争的关系,优胜劣汰,主体一定是企业,市场方式,政府唱主角不可能。政府可以提供若干优惠条件,但是绝对不能说政府点菜单,谁把谁兼并了,这种方式不行。历史上也证明我们国家的这种模式都是失败的。
一定是市场竞争作为主导的,他会判断你的资源给了我有没有用,如果对我没用就不兼并了。如果在你那里不值钱我拿过来就值钱了,就兼并重组了。但是第二条路有一个条件,我研究国际上的结果,是在市场趋于饱和、销售量不怎么增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比如说一百个企业,四十多各企业,市场每年增长20%,这样就很舒服了,小企业也可以生存的很好,大企业也可以生存的很好,这时就不行了。如果销量不增长了,一百家企业,你增我就要下来,有几个增的就会有几个下来的,这几个下来的就生存不下去,就要投降了。
新浪汽车: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是兼并重组的契机吗?
徐长明:是契机,但是是短期的,我的判断是目前兼并重组的时机不成熟。刚才讲的20到100之间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兼并重组的时机是不成熟的,现在可以动、可以做,但是不要指望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一旦市场不怎么增长就好办了。除非政府强制,强制是没有道理的,兼并重组绝对不能政府主导,一定是企业主导,政府提供支持。
这次不是政府主导的,14家变10家,大家可以给支持。比如说北汽在谈兼并福建,政府给一些支持也行。兼并重组成功的案例上南重组是一个成功案例,“天一重组”、长安和江陵重组,其他的还不多,现在在谈的有好多。我反对政府主导,拉郎配是绝对不行的。政府可以提供支持、提供条件,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你可以帮我解决。政府可以鼓励,但是不能强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