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事件)2008 中国车市遭遇10大事件
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国车市与全球经济脉搏共振。从亢奋到落寂,从沸点到冰点,一路狂飙的汽车业列车突然遭遇急刹车。1000万辆美梦破灭,车企宏大目标告吹。2008年的车市,业界猜中了开头,却没有押对结尾。而这个结尾,多少有些悲怆,有些无奈。生存成为第一要义,“过冬”紧急动员。
中国汽车业已走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一味唱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一味唱空,则是一种消极态度,也会因此失去更多的机会。现在,重要的是恢复信心、抓住机会、乘势而上。
车市很冷,但在08年发生的那些事儿,必然会深刻影响到09车市的行进方向,并或多或少地给我们留下一些启示和借鉴。
事件1 “三巨头”濒临破产
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是百年企业,被视为美国工业的象征,但是最近“三巨头”却急走下坡接连亏损,甚至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有油价飙升和金融危机的客观原因,但专家认为,“三巨头”产品战略和企业管理上的短视病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也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车企应该警醒的。
记者点评:无论是通用破产还是通用和克莱斯勒合并,美国三巨头在金融危机面前所暴露的产品战略和企业管理上的短视,都为全球汽车业今后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最好的案例教材。
事件2 汽车消费税“抑大扬小”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具体包括:一是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排气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乘用车,税率由20%上调至40%;二是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排气量在1.0升(含1.0升)以下的乘用车,税率由3%下调至1%。
记者点评:消费税的调整实质是“抑大扬小”,这也正是通过节能减排来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最好、最直接的行政手段。
事件3 抗震救灾 自主品牌抢在最前面
5.12大地震发生后,自主汽车品牌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为中国汽车争了光。平日,我们抱怨自主品牌车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但是,当国家危难时,自身发展尚有诸多困难的自主品牌,包括奇瑞、吉利、华晨、比亚迪、东南等,都相继捐出了1000-1700万元,额度远远超过销量大、利润高、效益好的绝大部分外资品牌。1000万元对自主品牌来说是个什么概念?时下,一辆奇瑞QQ的利润仅为500元左右。奇瑞捐助的1600万元相当于3.2万辆QQ的利润,吉利的1000万元是两万辆吉利美日的利润,比亚迪的1300万元是1万辆F3的利润,华晨的1700万元是上万辆骏捷的利润!
记者点评:打虎还得亲兄弟,关键时刻还看自主品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今后的消费中,多给我们的自主品牌以理解和支持吧。
事件4 汽车市场奥运营销热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汽车企业来说绝对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不仅奥运会独家汽车赞助商大众汽车理所当然地斥巨资展开奥运营销攻略,而且那些未能成为奥运会赞助合作伙伴的汽车厂商也千方百计地借奥运“东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时间,一股奥运营销风潮席卷整个汽车消费市场。
记者点评:当年,丰田、现代借奥运会的腾飞成为众多车企仿效的对象,但在本届奥运会上,无论是独家赞助商大众汽车还是其他车厂到底捞到了多少真金,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事件5 新车延长质保期
7月4日,北京现代宣布凡在2008年1月1日以后售出的非营运车辆,其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保修期从普遍实行的2年/6万公里延长至5年/10万公里;几乎与此同时,广州本田新飞度在7月上市时也推出了“整车3年或10万公里”保修政策,创造了国产高端两厢车最高标准的整车保修政策;同样在7月里长安轿车也宣布奔奔系列所有车型整车质量保修期将延长为4年或10万公里。
记者点评:长期以来,国产车的质保期一直低于国际水平而成为一大软肋。而如今新车质保期普遍延长,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产品质量自信的表现。
事件6 国Ⅲ实施 厂家震痛
国Ⅲ排放标准的实施引发的短期市场震动,超出了专家的预料, 因“国Ⅲ”大限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在延续。从7月1日起,国Ⅲ标准在我国正式实施,国Ⅱ标准的汽车和柴油车都禁止销售和挂牌。尽管国Ⅲ大限的通知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在国内的一些经销商还是急得手忙脚乱,为清理库存的国Ⅱ车型寻求最后的退路。对于某些汽车厂家而言,国Ⅲ升级仍是一件难事,并拿汽车成本增长压力找借口。
记者点评:政府的强硬措施尽管让部分车企有短暂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限制尾气排放绝对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大事。绿色地球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维护。
事件7 国家鼎力支持新能源车
11月27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王保安透露:财政部将对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直接采取财政补贴措施,持续投入将达200亿。长期慨叹中国新能源无政策支持的现状将得到改变。而今年一大批自主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新能源战略和车型,舆论兴起中国新能源元年的说法。
记者点评:金融危机来袭之后,新能源车被认为是最好的救命稻草,而自主品牌能否抓住,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等新能源车型的纷纷出笼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事件8 反垄断法 雷声大雨点小
关于《反垄断法》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众说纷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认为新法会深远影响汽车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而关于此关系中的潜规则:最低限价、禁止跨区销售……成为新法的热议焦点,甚至引发新法可能引发降价潮的争议。
记者点评:时至今日,《反垄断法》似乎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厂家和经销商之间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平等条约”,仅仅靠一部《反垄断法》显然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双方共同的“妥协”和诚意。
事件9 巴菲特注资比亚迪
今年9月底,股神巴菲特旗下附属公司MidAmerican(中美能源集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策略性投资及股份认购协议。根据协议,巴菲特将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比亚迪9.9%的股份比例。这是巴菲特首次对中国民营企业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同时他也成为了比亚迪最大的海外股东。
记者点评:正如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所言:“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最主要的就是看好我们的新能源技术。”的确,巴菲特的醉翁之意,正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及其广阔前景。
事件10 C-NCAP遭遇信任危机(小)
6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一期“C-NCAP真相”的专题节目,直指C-NCAP汽车星级安全标准的公正性。此后,国内各大媒体亦纷纷对C-NCAP的公正性和运作模式提出了质疑,一时之间,刚刚在国内声名鹊起尚不到两年时间的C-NCAP遭遇到创立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
记者点评:汽车安全这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在正处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旺盛的中国车市,正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解构、运用甚至是运作,而汽车安全本身,则在这样的责任和游戏、运用和运作之间,尴尬生存,艰难前行。 记者 黄明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