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暂时走弱 车市未来依然光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 07:12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丁之方

  “金九不再”,指望“银十”行情爆发恐怕也不太现实,于是有人断言中国车市也与欧美日(参数配置 图库)本“接轨”了,正在步入“萧条”。其实,就中国经济而言不受海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虽然暂时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巨大的需求还存在,这足以支持车市保持发展的势头。从某种角度看,今后一段时间可能将是国内各大企业比拼综合实力的阶段

  国际背景:福祸相依

  国际车市低迷,于是有着强烈需求的中国市场就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中国车市经过近10多年的飞速发展,那些国际产业巨头想在中国倾销汽车实在不算十分容易。

  一方面,中等偏高的车型已经几乎完全是国内合资大厂的市场,留给进口车的空间实在有限。另一方面,高端豪华车的消费多少可能受到国际经济动荡以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需求有所回落。因此,国际汽车业巨头对于国内汽车制造的直接压力应该不算十分大,更多的影响或许会体现在外资的投入会减少,因此减缓了产品更新换代或者扩大产能的速度。

  不过,正是因为在国际经济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一些低成本的零部件甚至中国产的便宜车也增加了出口的竞争力,在经济低迷之际,既便宜又好的东西应该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想一想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汽车就不难明白这样的道理。

  另外,汽车至今依然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许多成本其实是花费在购买最新专利技术上的。传统的欧美市场需求不足,也无形中促使拥有这些专利的国际产业巨头加快向中国输出新技术的脚步,甚至不惜降低一些售价也未可知。

  国内大势:刚性需求依然旺盛

  从国内今年的汽车消费环境来看,春节前后中国南方的雪灾、512四川地震到6月中广东一带的大雨,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承受了如此大的压力——油价的不断暴涨、钢铁与原材料的涨价以及人力成本的明显上升,加上国家一系列经济上紧缩的政策就让许多厂家觉得资金紧张,利润空间有不小的压缩,而突如其来的天灾以及股市的低迷乃至海外的“金融海啸”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也有所减退,于是车市呈现出走弱的迹象。

  车市其实与股市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厂商很难如庄家那样轻易地让市场剧烈变化,同时消费者的行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截然相反的表现。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其实中国的汽车制造厂还是多少预感到了车市即将来临的一些变化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与前几年大家都盯牢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级车市场不同,今年中国车市上最惹眼的新车,主要以紧凑型轿车甚至小型轿车为多。

  之所以会出现各家都力拼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紧凑车与小型车市场,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青年消费群体的成熟带动了紧凑型轿车市场的消费导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消费者数量庞大,虽然他们只是汽车消费入门者,但整体的市场规模就不亚于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尤其是第一辆车的购买往往极大地影响到此后他们对于品牌的选择,任何一个厂家都因此不敢轻易忽略这一新兴市场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与城市愈加拥堵的交通状况,以及人们对于用车观念从社会地位的展示向着纯粹代步演化,也让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转向性价比相对较高的经济型轿车上,而不再一味地“贪大”。

  未来发展:谨慎探索前行

  眼下的“金融海啸”对于中国车市的最大影响,也许是人们在做重大决定时不会过于乐观,只考虑迅速扩张而不考虑其中存在着的风险。这或许会使得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更加集中在几个原本就支撑起利润与销量的车型款式与领域,而减少对于个性化的“小众市场”的开发,这样的结果可能加剧不同厂家之间的竞争。

  考虑到这样的大环境,国内汽车的售价可能一直保持着下降的态势,所谓“中国车市的降价时代已经结束”的论点恐怕会破灭。这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消息。另一方面情况就不算很好——对于投资的谨慎也可能造成新车引进速度的变慢,不少车厂或许更加愿意在旧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最新的技术以吸引消费者,而对需要大笔花费的项目包括引进全新车则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新旧系列的产品共存本来就是中国车市的特色之一,今后或许会更加发扬光大。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车型

更多相关新闻

北京奔驰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