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动汽车:黎明前的黑夜(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6日 14:21  汽车人杂志

  政府谨慎助推

  市场竞争无论如何激烈和残酷,我们都无法忽视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同样,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积极推动也将极大地缩短电动汽车迅速普及的时间。

  在各种场合,政府相关部门都重申了对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仅国家科技部的“863计划”就投入了24亿元,在众多清洁燃料技术中,电动汽车也被列为“十五”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

  2007年年末,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如期完成,据了解,清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开发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新能源汽车的重任,承担了多项国家“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这表明,政府正在直接通过企业培育电动汽车发展的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的电动汽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清源公司已开始批量出口国外,而国内的众多电动汽车厂商也都试制成功了自己的电动汽车。近日,记者电话连线了山东中融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接受采访的山东中融工作人员告诉《汽车人》:“在中融的两轮和三轮电动车成功面世之后,中融的四轮电动轿车也已经研制成功并成功下线,现在就等政府相关部门派发的‘准生证’了。”

  事实上,等待电动轿车“准生证”的电动汽车企业并非山东中融一家,江苏新日和澳柯玛都在苦苦期盼。政府对电动汽车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但直到现在仍未发放电动汽车“准生证”,这也表明了政府对电动汽车发展的谨慎,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实力和技术水平仍存在疑虑,对此,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先生告诉《汽车人》:“要领到电动汽车的‘准生证’是要符合政府的严格要求的,在当前电动汽车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不会贸然放开的,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考验。”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郎学红,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电动汽车“准生证”近期发放的可能性,她告诉《汽车人》:“近期内发放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在市场中各种配套设施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便放开,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消费者同样不会对一种发展尚不成熟的商品买账的,毕竟,市场上有很多可以替代的产品。而最终,这也将伤害到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大瓶颈待破

  在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在电动汽车发展问题山所表现出的谨慎正是基于电动汽车未来更好的发展,在电动汽车商业化的前夜,应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做出更多更充分的准备,而事实上,电动汽车当前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便是技术上的障碍,主要涵盖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3个方面,科技部关于电动汽车的“三纵三横”布局实际上也主要是围绕这3个方面来展开的。电池方面,除了比亚迪宣称其“铁电池”已经达到了进行成熟商业化推广的阶段,汽车业尚无第二家宣称已经突破了电动汽车车载电池的技术难题,通用曾在电动汽车研发中砸下数十亿美元后无功而返,可见此技术难题之难。而究竟比亚迪的“铁电池”是否真的如其宣传的那般神奇,恐怕市场的考验和现实验证最能说明问题。

  电机和控制系统方面对于国内的众多车企来说仍旧是其发展的软肋,而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是安装上电池就能够安全行驶的,因此,电机和控制系统对电动汽车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市场消费观念问题,已经习惯了汽油车及柴油车的众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发动机启动时悦耳的“嗡嗡”声的消费者能够对“不声不响”的电动汽车“感冒”,这还是个未知数。此外,电动汽车事实上已不再需要当前的庞大的车身造型,因为它不再像汽油车和柴油车那样拥有一个庞大的发动机系统,因此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造型似乎有浪费钢铁之嫌,而不保持这样的外观,消费者能否买账呢?恐怕只有我们的上帝——消费者才知道。

  最后,就是政府相应的配套政策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同样,电动汽车的推广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规范。面对良莠不齐的电动汽车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规制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

  事实上,一旦这3个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电动汽车的商业化之路将彻底扫除障碍,而政府的积极和有效参与将极大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由北京理工大学和京华客车公司开发的50辆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将在奥运村内环线等3条公交线路上运行,由清华大学、北汽福田开发的3辆燃料电池客车将在公交线路上进行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这些电动汽车的试运营慢慢地揭开了中国电动汽车当前发展状况的面纱,同时拉开的还有电动车商业化的序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