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飞:用四大类指标分析商用汽车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 16:50  商用汽车新闻

  冯飞:用四大类指标分析商用汽车竞争力

  今天我围绕商用汽车的竞争力,谈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商用汽车出口竞争力。

  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880万辆,估计未来两三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基地。除了规模的变化,国际化也是汽车行业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国际化在汽车产业当中体现为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

  商用车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7年,我国商用车出口中,载货车出口达到了25.4万辆,增长了50%,客车出口8.5万辆,增长了20%,在去年全年60万辆总出口量中,客车和货车所占比例加起来达到55%。可见,商用车出口所占的比例,在整个汽车出口当中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在汽车出口方面,我们数量上顺差,但价格上逆差。

  从数量情况来看,整车出口顺差,从2005年开始,整车出口量出现顺差,06、07年仍然保持顺差。比如2007年进口车数量是30万辆,出口是60万辆。

  但是按价格来看,我们仍然是逆差。尽管从05年开始整车数量上出现顺差,但是这几年,进出口金额一直维持着30多亿至40多亿美元的逆差。我们单车出口价值低,如载货车出口了25万辆,但5吨以下的载货车就占了19万辆。在出口结构中,产品层次偏低和价格低是我们长期存在的问题。

  因此,要客观看待商用车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发展速度快仅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出口价值比较低。

  第二是,怎样分析商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我们构建了四大类竞争力指标,包括十六七个定量的指标,来分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我们把这套分析方法用在商用车上。

  第一类竞争力分析的指标是产业环境竞争力,包括5个小指标。第一个是汽车产业配套情况,整车的和零部件的关系在地域上是否集中化、网络化、专业化、规模化。这个指标考核的不是配套企业的建设是否规模大、齐全,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从地域分布上,怎样减少其交易成本。

  第二个指标是国内需求潜力。在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很大的压力,但能挺得住,而且发展后劲足,其关键在于国内的需求。

  第三个指标是目前产业环境,就是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现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1.6%左右,地位还会进一步提升,估计会提到2.2%~2.5%。当初我们考虑汽车产业的地位时,提了一个支柱产业的概念,什么可以称之为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35%以上,就可以称为支柱产业。

  第四个指标是政府政策,政府怎样来带动和扶持汽车产业发展。

  第五个指标是安全环保,也包括节能。这个指标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第二大类竞争力分析指标是产业组织竞争力,包括产业集中度、生产力等小指标。产业组织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集中,体现为产业的集中度。从国际上的趋势来看,集中肯定是汽车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类大的指标是产业创新竞争力,包括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获专利数量等。

  第四类就是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包括汽车产业在整个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出口在国际市场中占的比例多少,以及在海外的生产能力。有很多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比重甚至高于在本国的比重。还有一个贸易竞争力指标,衡量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对于商用车还有一些指标衡量其产品的竞争力,比如成本或价格竞争力,或者产品适用性。产品适用性是指出口产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当地物流发展需求的程度。

  用这样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汽车产业,我认为我们的竞争力提升很快,总体在增长,但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多短板。最大的短板就是创新竞争力,当然,还有产业组织竞争力仍然不尽合理等。

  第三,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商用车之间的关系。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今年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这种不确定性包括国内、国外的因素。国外因素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突出影响将在今年下半年。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不可避免。

  从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来看,保持9.5%甚至10%的GDP增速没有太大问题。在GDP保持较高增速的前提下,影响商用车市场的因素不仅仅是GDP,不仅仅是固定资产投资,恐怕背后还有更加复杂的原因,比如物流的发展、治理超载等,这些都会对商用车产品结构有所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口,这几年出口增长速度很快,整车出口在商用车总销量中所占比例达到10%。商用车出口的整体发展态势,也是影响商用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编辑:吴雪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