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浮尘之上无法建高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16:45  南方周末

  汽车工程学会在英文中也被称为“汽车工程师学会”,绝大多数会员是各汽车厂工程师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老师。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八十多岁的张兴业现在最关注汽车技术的未来潮流。

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
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

  2008年初,张兴业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2010年后,整个汽车发动机都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动机都是落后的,连基本的原理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悲观,因为利用得当将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中国轿车历史没有50年

  南方周末:今年是中国轿车工业50周年,您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主管领导,如何看待中国轿车工业这50年的发展历程?

  张兴业:如果讲历史的话,1950年代我们只能算造过小轿车。第一个送到中南海的是一汽的东风轿车,送完就完了。后来的红旗也是小批量地做,还是手工敲的。作为轿车工业来讲,没有正规的生产线,只做几百辆、上千辆,算不上真正产业。当时做的是官车,没有作为消费品,因此我们说中国轿车发展50年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南方周末:那您认为中国轿车工业真正的开端是什么时候?

  张兴业:1984年我们放开口子做轿车,但并不允许大批量生产,那时起,轿车可不可以私人购买?轿车可不可以进入家庭?这个争论就持续了十年。直到1994年我们出台产业政策,明确了私人可以购买轿车、轿车可以作为消费品进入家庭了,我国才放开手脚发展轿车,中国轿车工业应该从这时算起。

  中国轿车到现在其实只发展了十几年时间。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中国轿车发展50年,前40年都在尘埃里面建高楼,虚的。

  南方周末:1980年代,关于中国可不可以发展轿车工业的争吵一定相当激烈,那时您刚好是汽车主管领导之一,当时您对发展轿车是什么态度?

  张兴业:当时都认为轿车是给老爷坐的,不同意发展,我就说:那中央领导就全别坐了,不都成了老爷?

  1980年代以前,我在汽车总局做管生产计划的副局长,还没有轿车概念,北京吉普车还是周总理批示才给县长级别的领导配上的——周总理说县太爷想要些下乡的工具,要求每个县配给五辆吉普车下乡用,口子一开,全来找我要车。那个时代北汽可以年产5万辆吉普车了,刚开始军队都不够用,数量大了才供给县太爷。

  第一批合资厂如何诞生?

  南方周末:1984年,上汽和德国大众合作生产桑塔纳,是什么背景?

  张兴业:上海可以合资建轿车厂,是小平同志批的一个特例,当时只此一家。上海大众本想搞一个年产15万辆规模的企业,可以出口,但都不同意,认为没有必要。后来只同意搞年产2万辆的合资企业。

  2万辆这个数字还讨论来讨论去。当时国家要求上汽生产10万发动机,2万台自己使用,剩余的还要让德国人买回去,叫“平衡外汇”,除此之外还要求德国人每年买我们1000万美元别的东西。

  南方周末:2万辆的工厂怎么建啊,德国人答应吗?

  张兴业:这个规模的确让德国人犯难,没办法设计工厂。我当时作为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参与了上海大众项目的谈判,合作后我也是合资公司的中方董事之一——中汽公司到处筹资,投入合资公司4000万美金,占有10%的股份。中汽公司解散后,这些股份都转给上汽。

  因为当时国内只批准一家合资企业,即使条件苛刻,德国人也答应下来了。但产量太少,没法设计厂房,他们私下按单班3万辆的规模设计厂房,这是打着马虎眼、担着风险干的。1984年投产后,22万元一辆的桑塔纳,卖得火呀,哪个地方都要,都不够给了。直到1988年,上汽也就可以年产五六万辆。现在的桑塔纳比那时的质量好多了,才10万元一辆。

  你看搞轿车这么个难法,当时还谈什么轿车工业?一开始桑塔纳国产化配件全配不上,全部配件都到德国去买,十年后都没完成国产化。被称为“中国轿车之父”的饶斌当时就是到上海去搞国产的配套配件厂,7、8月,天太热,最后就倒在这个岗位上。现在吉利等汽车厂造车,动不动就达到百分之几十的国产率,这都是二十几年后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么多年的基础,根本无法想象。

  南方周末:当时成立合资公司,走私车太多,也是一个背景?

  张兴业:1984、1985年轿车走私很多。当时仅海南每年走私进口车就有十多万辆,然后用军舰往大陆运,国家要求把这些车给没收了,当年的走私车基本都是日本车,有丰田、日产、三菱的,因为日本车便宜。

  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内产量少,但企业、各级领导都要坐车,国家根本没想到国内对轿车的需求这么多。

  进口车这么多,国内又不让造车,我们的意见占了上风,我当时在中汽公司负责产供销,我反问有关领导:“进口这么多,却不让自己造车,这是什么政策?”

  南方周末:轿车可不可以生产争论了10年,10年后的1995年前后,在您看来,当时我国轿车才开始起步,这时的轿车产业是一个什么状况?

  张兴业:1995年是什么概念呢?上海可以生产几万辆轿车了,因为它进入比较早。一汽和大众合作生产红旗,奥迪那时小批量做一点,几千辆。

  一汽后来要做捷达,但它不敢说。大众捷达在美国有个装配厂,我去看过这个厂,那里生产的发动机供应全球,当时那个厂要关掉,但那套设备挺好,一汽想做捷达,却打着奥迪的名义把设备买回来。

  我去东北看到这些设备,觉得不对,就问厂长耿昭杰:“这是生产捷达的,你们是不是想做捷达?”他求我千万不要说出去。耿昭杰和我很熟,我爱人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他们就是这样瞒过来。他们知道中国要大批量生产轿车,就抢先弄个先导工程。1995年开始生产一两万辆捷达,至于生产15万辆捷达的大工厂,还是后来的事。

  神龙富康项目也是1994年定的,计划生产规模是15万辆,但到了1995年还没投产呢,没钱啊,当时国际上不给我们贷款了。

  1995年,除了上海正正规规地生产轿车以及一汽捷达的先导工程投产以外,中国还没有大批量生产轿车呢,那前后,我们汽车年生产量已经过了100万辆,但轿车还不到10万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滕比邻)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