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门外车谭:邓小平拍板“轿车合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7:24  新浪汽车

  李安定

  2007年底,我在北京又一次采访了大众汽车前董事长哈恩博士。他这次来中国是为出席他的回忆录《我在大众40年》中文版的出版宣传。在闲聊中,他的一段话,让我颇感意外:合资企业是美国人的发明,最后却在中国开了花。

  的确,“合资企业”这个词在人们看来,很有几分洋气,但它却是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在其它国家,企业,尤其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很常见;两个母公司各出一半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如美国通用汽车和丰田70年代在美国合资生产小型车,有虽有,却不多见。

  1 中国人第一次听到“合资”

  其实,回顾一下历史,尤其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史,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是,中国经济界第一次接触“合资”的观念,恰恰是在1978年这个历史转折点;认同这种模式,并且付诸改革实践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了在十堰的二汽。对于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汽车工业很有感触。在双方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时,董事长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他用了“joint venture”这个词。他补充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当时文革刚结束,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从封闭状态中解脱出来,据当时在二汽工作,并参与谈判的李岚清回忆说:尽管他们说得有道理,但情感上觉得不可能。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员,怎么可能同你“结婚”?尽管如此,李岚清还是把这段内容如实写进给国务院引进办公室的简报。

  当时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总理谷牧看到简报后,认为很重要,立即批请中央领导传阅。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阅后,在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边,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这就是中国“合资企业”构想的由来。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批示,一下子被冲开了当时禁锢中国人的思想禁区。

  有趣的是, 1925年,21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曾到雷诺汽车厂做工,在76号车间学习作一名钳工。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中最早接触当代汽车业的,亲身感受过汽车生产模式创造社会财富的惊人能力。

  1978年,上海方面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赚汇。在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后,上海即向全世界知名的大汽车厂发出邀请。

  1979年3月2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团赴美与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合资经营的谈判。但通用的决策机构竟否决了董事长的意向。认为中国还不需要轿车,也没有生产的条件,特别是零配件的工业基础太差;饶斌和他的代表团随后几乎遍访了世界所有的大汽车公司。法国企业对返销和外汇平衡觉得有问题;丰田正在热火朝天地和台湾企业洽谈合资;日产只提供下马过时的旧车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桑之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