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登山:历练风险殊途同归(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21:24  新京报

  登峰前谨慎挑选登山公司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失败都是客观因素,他的第三次失败经历,是跟队参加的登启孜峰。登顶失败后,他在总结时发现,与团队管理不善很有关系。

  首先,前期缺乏对于团队队员的了解和分类,要求全体同时登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其次,缺乏对整条线路的整体规划,大家的精力分散了。

  而国外职业登山公司,在登峰前则会忙碌两件事情。先通过拉练,将队员按身体情况筛选出不同军团的分类,安排不同的配置团队。另外,对行进中的关键点有详尽的PPT分析。而且登山公司的人通常不去登顶,却是集中在关键点上等待队员,协助队员登山。

  “一个人可以做成,并不意味着团队可以完成。一个好的领导,不是推给下属,也不是事事都管,而是个人未必登顶,却有能力推动别人实现目标。”他发现,这一点,领队与企业管理者极其相像。

  从那以后,除了加强个人训练外,田同生在挑选公司时更谨慎了,以寻找职业经理人的思路来挑选他的领队。先通过团队成功率来评估登山公司,选出职业登山公司,而不只是专业公司。评估完公司后,还会进一步评估领队本人是否职业。

  登山经验不仅要分享,更要影响

  如果说,此前对于登山带给管理思路的启发,只是一个契合,那么一本叫做《登顶》的书,则让他的思路系统化,不仅印证了此前的许多思考,也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那一次,在深圳讲课的间歇,发现办公桌上有一本叫《登顶》的书,介绍许多身为企业管理者的业余登山者的故事。让田同生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短短一个月的登山过程,将商业活动完整地演绎了一回。从组织团队到确定目标到克服困难,到实现目标,最后安全下撤。”

  此后,他注意积累登山中的经验,将管理和登山互相折射。在登新西兰的火山时,他以为海拔只有2000多米很轻松,然而困难接踵而来,上山找不到路线,而且语言不通,山不仅比预期的陡,还低估火山灰的难度,踩一步滑半步。

  事后,他对应总结出一系列管理的经验。登山的感悟也被运用到他的MBA课堂上,在课上,他总以登峰为例,分享登山的经历时,又将其中的管理经验带给学员。比如管理上不要存侥幸的心理,任何商业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应该提前设计底线,不要对事情的评估过于理想化,如同登山时的天气因素。

  而在登山中,管理的想法又被带到队员里。他发现不少人登山的目标不清晰,缺乏明确的愿景。于是,他先在帐篷里给队员们上管理的课,鼓励他们在登山前设定目标。“没有愿景,吃苦是没有价值的。”如同他自身的登山计划,也正是按照管理中的“目标管理”那样先解决原有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

  在他往年一个人的生活中,每个月才回北京3~4天,除了因为工作到处讲课外,就是登山和旅行。今年2月,他结束了一个人的漂泊生活,建立了新家,他考虑会少出差,但是依然不会停止登山的脚步。

  - 行走感悟

  管理如登山,不仅要成功还需长效

  早年,田同生是一大公司的IT软件管理者,然后转型做职业经理人,继而又创办管理方面的公司,职业的关系,让他意外发现登山与管理的微妙联系:登山如同管理,时刻考量如何“驾驭登顶还是生存这一对相互矛盾的目标”。登山时,在风险不可控且又没有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他选择团队的生存第一,而将历练的风险作为一种体验。“这样的考量,何尝不在管理企业时出现?”

  他发现许多人还是舍不得放弃而赌一赌,以至于许多登峰事故发生在登顶成功后的下撤过程中。“登上去,还要考虑到能否下得来,许多人将体能都留在冲顶上了。”他将此逻辑推广到管理中,管理不仅要讲究成功性,还要注意项目效果的长久性。管理企业,不是赛马,而是马拉松,不要追求一瞬间的高度,而是在项目进行中,充分考虑团队的体能,进行合理的分配。

  - 对话行者

  人生如山,50多岁才到大本营

  记者(以下简称记):太太支持你登山吗?

  田同生(以下简称田):太太说我有两大“抠”,一个是吃很随便,不吃大馆子,另一个是交通,都靠走。带她去巴黎,每天沿塞纳河徒步10多公里,她都走哭了。不过今年2月,度蜜月时,她已经适应了,现在只要有空,每周她都陪我爬阳台山。

  记:那有没有不“抠”的时候?

  田:我最舍得花钱的就是买装备。在“路上”花的钱至少100多万元,都够买一辆宝马,可是我依然没有车,而坐地铁出行,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选择创业是想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记:这样现代的价值观,可能与许多同龄人很难交流吧?

  田:扭扭秧歌,下下棋,这样的老年生活与我想象的差距很远,所以我的朋友里同龄人少,倒是和年轻人更容易接近。

  记:会有年龄的压力吗?将人生比成一座山,你现在哪个位置?

  田:我的偶像是日本75岁登峰的三浦雄一郎,50多岁,我的户外人生刚刚开始,现在才到大本营。登山给了我很大的勇气,2004年,我放弃大公司的依靠,出来创业,50多岁还选择这样一种不确定的东西,因为想要拥有丰富的人生。

  工作是为了户外生活而运行

  记:怎么安排事业与登山之间的冲突?

  田:我是一个目标导向型的人,每年都会列好登山的计划,此间不接单子了,现在我的户外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的工作是为了我的户外生活而运行。

  记:登山对于事业是不是也有推动作用?

  田:有不少学员是被我的经历打动。不少客户更关注我名片背后登山的经历。这也推动了我被客户接受,成为推广自己的一个卖点,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记:对于普通管理者,登山对于他们还有什么诱惑点?

  田:能够从登山中学到许多管理的东西,比如追求不确定的机遇时能够容忍风险,将团队的能力和团队的协调一致结合在一起,即使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也拥有明确的目标(高峰思维)。怎么看待失败,怎么看待机会窗口,还有尊重客观的条件,如何不断地面对未知的东西,将未知当恋人。实际上,许多都可以用登山的方法去思考,职业的重新选择,攻克一客户等等,也就是爬一座山。

  采写/本报记者 陶春

  图片/除署名外为资料图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