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登山:历练风险殊途同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21:24  新京报

  在王小波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这么一位登山者。当别人问起,登山既有风险,又费体力,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去登山时,登山者答曰:“因为山在那里。”这是一个淡定而又乖巧的回答,其实,原因是山在他的心里。不过,对于喜欢登山的田同生而言,山不仅在那里,在心里,而且交织在他的生活里,若隐若现。甚至,有时候工作的意义也退居二线,一定程度上,他的工作为登山而存在。

  行者档案

  田同生 男,54岁,从事管理咨询工作,采访王石后受到鼓舞,2005年开始迷上登山,陆续攀登四姑娘山、玉珠峰、启孜峰、科修斯科峰(澳洲最高峰)、云南哈巴雪山、俄罗斯厄尔布鲁士等山峰,去年登上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今年12月还将登阿空加瓜(南美洲最高峰)。

  边行边思考的他对于登山有着独特的理解:登山与管理的思想可以融为一体,从登山中感悟管理,令管理的思路海阔天空,登山的经历也激发了他管理的勇气。

  眼前的田同生,背着大书包,一身运动服,讲话时铿锵有力,逻辑严密,很难将眼前的他与54岁的年纪联系起来。当同龄人开始计划退休生活时,他却特立独行,背起包,去世界各地登峰。他的背后没有大企业的财力支持,也没有名人效应下的优秀团队配合,都是自费。然而,他却乐于此道。

  失败之外收获历练风险的经验

  最初接触登山话题是2002年。当时,兼职某杂志撰稿的他在对王石的一次采访时,发现有着登峰经历的王石与自己年纪相仿,却有着如此不同的人生。“最高的山在我们的心里。怎么学习攀越心里那座山的技能和方法呢?也许通过登山可以历练。”大受鼓舞的他决定登山,开始从香山、司马台等练习。

  2005年,田同生成功登顶四姑娘山。那以后,他陆续攀登了世界各地的十座山。然而,让他印象深刻的却是三次失败的经历,它们被他谓之“历练风险的积累”。

  首先是历练恶劣的天气。在登哈巴雪山时,由于风相当大,几乎需要借助石头才能够勉强站住,爬到4900米,离顶峰不远时,作为当时带队者的他,却做出下撤的决定。“当风险可能大到以生命和受伤为代价时,我宁愿选择放弃,而将经历当成一种对风险的历练就够了。”无独有偶,在登四姑娘山的三峰时,瞬间暴风雪接连而至,他再一次选择放弃。这一次,他称收获了“战胜恐惧的能力”。

  巧合的是,这两次太太正好都陪同他前行,但是田同生并不认为在太太面前“显逊”。吉姆·柯林斯曾经这样理解失败的登峰:“我重新定义了‘成功’的含义———不必非得登上顶峰,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全身心投入。”而田同生也深有此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