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志鑫:上汽海外战略“新舵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 07:35  车时代周刊

  文/周远瞻

  2006年6月,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之一、在通用效力了32年的墨斐,突然舍弃通用加盟上汽,成为上汽历史上乃至中国汽车企业中的最强外援。

  2007年9月,在仅仅为上汽打拼15个月以后,这位汽车界的老江湖又突然“改嫁”克莱斯勒,出任集团副总裁,负责克莱斯勒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事务。

  32年和15个月,前者印证了墨斐是一位行为谨慎、几乎是从一而终的职客;而后者却提供了墨斐轻易跳槽、心思活泛的佐证。前后矛盾的表现,使得关于墨斐离职原因的猜测一度众说纷纭沸沸扬扬。

  其实,32年也罢,15个月也好,说到底都是墨斐个人的选择,而人心的疆域从来都无以丈量,所以,所谓真正原因,不猜也罢。而上汽没能挽留住这位顶尖国际汽车专家离去的脚步,固然令人遗憾,却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于上汽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墨斐离开之后,谁来掌舵上汽的海外战略?

  2007年10月,一个身影渐渐浮出了水面,他就是,陈志鑫。

  墨斐“改嫁”:  往者不可谏

  尽管在墨斐的上汽生涯仅仅维持了15个月时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墨斐的离开依然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收到墨斐的辞职报告时,胡茂元和陈虹的眼前,应该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一年前墨斐信心百倍加盟上汽时,那令人振奋的情景吧。那时候,上汽对墨斐委以集团执行副总裁的重任,“排名”仅次于胡茂元和陈虹之后。一位纯外籍血统的人士担任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执行副总裁,这在国内是破天荒的一次,而墨斐在上任之时的那句“我的任务就是帮助上汽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的宣言,至今听起来也仍然掷地有声。

  墨斐对上汽的贡献,确实也有目共睹。2004年,上汽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项目之一——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并开创了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先河,但是,此后上汽的接手经营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而且马上就迎来一次工人罢工的考验。由于中韩文化的差异,韩国双龙工会与当地的舆论一直担心上汽会将双龙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从而影响工人的就业,2006年8月11日,双龙汽车工会宣布无限期罢工,从未遭遇如此情况的上汽必须面对摆在面前的一切。墨斐临危受命,进驻双龙,仅20天后,罢工风波迎刃而解。双龙汽车管理层已经与工会就双方的劳资纠纷达成和解协议:工资和福利冻结两年,公司可据市场情况灵活调配人力资源。历时近50天、备受关注的双龙汽车工会“玉碎罢工”由此告一段落。事后,韩国的一些官员电话祝贺上汽,称赞上汽和双龙达成的协议是对韩国传统劳资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个样本。在2007韩国首尔车展上,双龙工会主席宣布了今年不会组织罢工,双龙因此成为今年韩国国内唯一没有举行罢工的汽车企业。双龙罢工事件的妥善解决,是墨斐带给上汽的首场“胜利”,这场胜利也为上汽双龙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平息罢工之后,墨斐下一步将稳定双龙汽车生产经营放在首位。在他的带领下,双龙一改以前的颓势,开始显现出慢慢复苏迹象,终于,在被收归上汽旗下两年后,双龙于今年走向盈利。报告显示,双龙汽车在200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约为1.24亿元人民币,在韩国国内SUV总销量中,双龙的占有率达到22.8%,超过了对手起亚汽车。作为上汽海外战略的重要棋子,双龙的扭亏为盈标志着上汽海外经营实体顺利度过收购后的整合期,双龙已成为上海汽车海外业务和自主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上汽双龙的复兴,墨斐功不可没。

  墨斐对上汽的贡献当然还不止于此。早在其在为通用汽车中国战略谋篇布局时,就曾促成了与上汽集团合资组建泛亚技术中心的项目;推进了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柳州五菱的三方合作;推动了上海通用在烟台、沈阳等地的跨地域重组以及上汽集团入股通用大宇,这些都为上汽实现跨国资本经营迈出了第一步。离开通用后,墨斐曾一度作为私人顾问,为上汽竞购罗孚提供了相当多的咨询意见,在上汽自主品牌的打造过程中,他也提供了许多良好建议。正式出任上汽执行副总裁后,墨斐为集团的海外业务发展出谋划策,并被采纳。比如,在上汽原先的规划中,设想是让双龙和罗孚两个品牌各自独立发展,但是当墨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罗孚+双龙”的平台共享思路后,上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变: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罗孚和拥有管理控制权的双龙汽车两个海外技术平台协同开发,此后证明协同开发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是十分巨大的。

  从1996年墨斐出任通用中国区总裁开始,他在中国工作的十多年中与上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合作伙伴到私人咨询顾问再到上汽高管,不管哪一种角色的变化,墨斐都对上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这一切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墨斐成为在华获得官方荣誉最多的外国企业家。

  陈志鑫“现身”:  来者犹可追

  但是,过去的终究已经成为过去,时间菡萏的裙裾常常可以冲淡乃至抹去一切,对于世人来说,墨斐在上汽的功过是非,也许也很快就会被淡忘。事实上,在墨斐“改嫁”克莱斯勒之后不久,关于究竟谁会接替其职位掌舵上汽海外战略的猜测,就取代关于其功过和离职原因的讨论,成为业界新的焦点话题。

  “后墨斐时代”的上汽,面临的其实无非三种可能。

  第一个办法是,寻找新的“空降兵”。墨斐在国际市场特别是韩国取得的成就,让胡茂元和陈虹有理由对于外援建立起信任,再找新援应该说是不错的选择。从国际市场上来看,中国人毕竟还是新面孔,让那些在国内叱咤风云的大佬们,以新人的姿态去开拓国外市场,确实是件费劲的事情。而用外援攻略则可以消除国际市场的陌生感,增强市场接受度。不过,由于墨斐出走事出突然,一时间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并非易事,加之墨斐出走难免让外界有所猜测,即使有合适的职客,难免也要观望。因此,这个接替者马上到位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个办法是,陈虹暂兼。既然两厢情愿的外援一时难以到位,那么上汽就必须从内部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暂时顶替墨斐的工作,直至新的人选到位。作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陈虹自然不会去接替执行副总裁一职,但是从工作角度而言,由陈虹暂时兼任这一块业务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胡茂元以下海外经验最为老到的人才,由陈虹来把墨斐打开的方兴未艾的海外局面维持和发展下去最为稳妥。问题在于,陈虹如专职做海外拓展,自然可以胜任,但是,如今他更需要掌控全局,诸务缠身之下,即使兼管海外战略,也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

  第三个办法是,内部提拔。事实上,9月底时市场就已风传,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和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将会被调回集团任职,外界猜测,这样的调动应该与墨斐离职后的“真空”有关。若以这种角度来推想,陈志鑫回集团接任墨斐的可能性应该更大。陈志鑫执掌上海大众已历多年,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在与难缠的大众汽车的多次博弈、协调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涉外沟通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开拓经验。相比于出身技术部门的丁磊而言,在需要砍杀的海外市场拓展阶段,陈志鑫应该更为合适。

  2002年开始出任上海大众总经理的陈志鑫,上任伊始面临的就是,一个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后,正遭遇市场占有率节节下滑危机的“大象”企业,而同城“对手”上海通用的业绩却在节节攀升。因此,他从甫一上任开始,就带着上海大众走上了“痛定思痛”的改革之路,亲自奔赴各个大城市了解实际营销情况,致力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培育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推动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有这么一位老总,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上海大众的员工如此评价他,“非常有亲和力,即使是最普通的员工,他都会和蔼的对待。”陈志鑫让员工们敬重的当然不仅仅在于他的亲和力,他的沉着、冷静,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及在压力下仍保持的强烈进取心,让上海大众的员工们在他的带领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的上海大众已经完成了“大象”的转身,正在向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化的轿车生产基地“挺进”。

  截至本刊发稿之前,上汽仍没有公布最终的接替人选,但本刊从内部渠道获悉,由陈志鑫接替墨斐一事,已成定局。一个新的时代将由此开始,剩下的问题仅仅在于,还要继续为实现全球第六大汽车制造商的宏愿努力、坚持海外战略施行的上汽,步伐在墨斐走后是否还会平稳和快速?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来证实,我们将拭目以待。

  墨斐其人

  墨斐出生于美国平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即进入通用汽车工作,在通用的32年里,墨斐为通用开拓了中国这个最大市场。自通用汽车进入中国以来,墨斐先后担任过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与中国汽车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墨斐先后将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等品牌引进中国。

  2005年3月29日,墨斐辞去通用中国CEO 一职,2006年6月加盟上汽,担任执行副总裁一职,同时兼任韩国双龙汽车副董事长及代表理事。主要负责上汽的海外生产经营、产品规划、全球采购等业务。

  墨斐是至今为止获得中国官方荣誉最多的在华外国企业家之一,中国官方曾授予他的荣誉包括:“友谊奖”、“白玉兰”奖、上海市的“绿卡”。

  2005年2月,墨斐被美国权威汽车杂志《Motor Trend》评选为全球汽车工业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之一。

  陈志鑫简介

  陈志鑫,生于1959年5月。1979年,技术工人出身的他进入上海汽车厂工作,1980年从技术部门调入动力科,做过所有设备和电器的维修。1986年,陈志鑫进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1986年至1997年间,他在上海大众规划部、物流部、采购部等部门历任股长、科经理、部经理。1997年,陈志鑫调任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至2000年。2000年11月调入上汽集团总部,任总裁助理。2001年2月出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裁。2004年11月起担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至今。2002年9月,陈志鑫兼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大众董事会董事职务。2002年,上海大众产品年销售量首次突破了30万辆,创下中国轿车工业的新纪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老总访谈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