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有关主管部门和汽车界近年来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近两年我国汽车业产能快速增加,汽车行业的投资热度不减,迄今还有长城、北汽福田等一批企业等候在门外。
政府部门界定汽车业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的计划产能相加起来已相当可观。中国现在的整车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000万辆,而根据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十一五”的投资计划,到2010年,国内汽车的产能可能要超过预期的市场需求。因此,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声音一直不断。一旦汽车产业被定义为产能过剩,宏观调控就会随之而来。
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在做出决定之前,应好好审视一下汽车行业是否真的存在产能过剩。
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意识已深入人心,大批的投资者已经了解并深刻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冲动是魔鬼,会遭到惩罚。精明的企业家们谁也不会盲目投资,让几十亿元的投资轻易打水漂。而且在市场变化面前,汽车生产企业不会一下子将其产能全部释放出来,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作相应调节。
另一方面,国内的宏观调控理论主要依据是凯恩斯理论,但凯恩斯理论正日益受到挑战。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则证明:并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上述理论创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提醒人们反思并警惕宏观调控的不良后果。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一定的产能过剩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剩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我国家电业的发展即是例证,千余家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少数中国家电企业目前在世界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国外经济界这些年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过热问题,说了这么多年,不论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中国经济一直平稳运行。用国外的经济理论来看中国,预测都过于保守了。
还有一点,在对待产能过剩的问题上,政府宏观调控也是有成本的。因缺乏对宏观调控本身成本与收益的总体考虑,政府部门在调控上往往也是“自负”的。
对待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发展的眼光。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全球视角来看,中国汽车今后肯定要大规模走向海外市场。因此,中国汽车产业的产能不能完全从我国国内汽车的需求量来定义,以此来看,说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现在还为时过早。
解决产能过剩,不是要限制优秀的企业进入,保护现有的落后企业。对待汽车产能过剩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才是当务之急。作者:应育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