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海战术、半自动线和模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09:31  汽车商业评论

  2.人海战术、半自动线和模具

  即使抛开铁电池不论,比亚迪依然是让汽车世界望而生畏的对手。2005年9月比亚迪上市,价格定在了7.38万-9.98万元区间,这款从里到外同丰田花冠类似的汽车的订价引起了丰田汽车的注意。丰田有关部门专门购买了一辆拆解分析以研究为什么F3定价能够如此便宜。

  便宜的密码实际上在王传福1995年下海做电池的时候已经被他找到。这个密码说来非常简单,就是奉行成本最低化策略。具体到比亚迪的电池制造上,就是尽可能多地将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人工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代替机器,为此生产线常常是自己动手制造关键设备。

  比亚迪由此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成本优势—比亚迪第一条生产线日产三四千个镍镉手机电池,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而同期日系厂商的生产线,投资至少要几千万元。这使比亚迪一进入这个产业,就以40%的价格差猛烈冲击着日产电池的价格体系。

  道理非常清楚,这种半自动设备是建立在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且便宜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作出的判断。“我们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把人力资源用足,用尽。我们就是要和竞争对手打人海战术。”

  当然,生产线的这种分解也并非易事,它很容易使制造质量不稳定。王传福的办法是大量使用夹具,用夹具来校正人力可能出现的偏差。人力居重的自创生产线,这看起来比较麻烦的地方却使比亚迪具有了非常迅速的灵活性。

  当一个新的产品推出的时候,原有的生产线只需做关键环节的调整,对员工作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但是日系厂商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每一条线只能针对一种产品,如果要推出新品,则必须投建新的生产线,投资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比亚迪在产品种类上又占了先。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60%的电池生产设备系自主研发。王传福说:“对设备要求越高、投入越多的产品,我们这种方法就越有优势。”汽车生产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比亚迪在西安生产F3,其生产线就是由大量人力和大多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工装设备组成。

  王传福曾有一段著名的话:“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其实也就是一堆钢铁,成本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关税,其他大部分钱都是送给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度假用的。汽车40%的工序还是靠人工完成,我们尽可能把汽车的工序分解到人工。”

  2007年8月,《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认真观察并仔细询问了比亚迪坪山基地的新生产线的建设状况,发现王传福半自动化生产线原理在这里运用自如。总装和涂装车间还没有正式启用,但是冲压和焊接岗位已经是“人满为患”。

  这是一组王传福透露的数据:在引进上百台套世界领先的整车制造和检测设备基础上,比亚迪启用自主研发的汽车冲压设备360项、调试自主研发的汽车焊接设备825项、安装自主研发的汽车涂装设备656项、整合自主研发的汽车总装设备412项。

  比亚迪坪山基地焊装车间主任赵成君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从汽车生产环节,从研发到相关辅助领域,只要在可以控制范围之内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我们能够达到人跟设备之间的平衡。”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比亚迪坪山基地的总装线面积非常之大,达到6.89万平方米。总装车间内有两条总长500米的自动装配线,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汽车工厂都将车辆调试转移到装配线之外,比亚迪则将自动线拉长,所有工序都在线上完成,车辆开下线就直接去检验出厂了。

  按照比亚迪未来成为中国汽车第一、世界汽车第一的梦想,西安生产基地和坪山基地的汽车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王传福的回答是:“我们未来会产生很多类似于坪山这样的基地,我们要有无数个工厂来实行这个战略。我们有一套人马,他们不是做产品的,他们专门是做设备,做工厂的。他们将在电池和手机零部件方面的经验消化吸收运用到汽车上来。”

  最近几年来,强调持续改善的丰田建立了“全球车身生产线”(Global body line)。该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常用的工具,减少了生产步骤,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弹性——可以很容易地在8种车型之间进行转产,安装成本也比原来减少50%,改装生产新车型的成本也减少70%。这套系统最先在美国肯塔基的工厂安装,如今正在世界各地的丰田工厂铺开。

  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或者说丰田生产方式,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或者说是“多快好省”。比亚迪采用人工和机器分解协同的半自动生产线,则是在中国国情下对丰田方式的最好实践,甚至是优越于对手的成功实践。

  王传福当年敢于从电池领域切入到汽车领域,除了最重要的电动汽车的理想以及半自动生产线的好处外,一件让他心动的事情是参观了日本的一家汽车模具公司。

  以前,王传福见到的都是精密的IT模具,看到日本人做汽车模具还是让他吓了一跳。那么大的模具,11个支撑,全部需要人一点一点磨。“模具95%的工作需要人工做。在中国用人来做,在日本一样也要人来做。日本人赚多少钱在做模具呢?”他问自己,“这要是用中国人做的话,这会有多大的竞争力!”

  王传福算了一下,中国人做整车制造模具,一吨两万块钱,日本人做8万块钱一吨。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我们做IT、做电池,我们成本只有30%的差异,我们可以把竞争对手打得稀里哗啦,我们做模具比他们有400%的优势。你说我们在汽车业的成功是不是必然的?是必然的。所以企业家是做什么的?是算帐的。”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2002年7月,也就是在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之前大约半年左右,它已经先行与北京吉驰汽车模具公司签署重组协议,成立了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包括比亚迪F3、F6在内的所有比亚迪汽车的模具都由这家公司完成。夏治冰对《汽车商业评论》说:“汽车制造成本中,可能要几个亿的模具费用。我们则是自己做模具,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是达到世界顶级的模具水平。”

  确实不要小看这家模具公司,包括丰田、通用、福特陆虎和克莱斯勒在内的世界大公司都与其有业务往来。最近几年来,在中国零部件出口企业排名中,比亚迪模具公司一直名列前茅。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