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标杆--试驾一汽丰田卡罗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09:22  当代汽车报
一汽丰田卡罗拉外观图片

一汽丰田卡罗拉外观图片

  COROLLA在中国最初叫花冠,现在改名叫卡罗拉丰田有个全球统一发音计划,其目的是针对同一款车,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叫它的名字的时候发音都差不多,便于识别。作为丰田的核心车型,卡罗拉诞生于1966年,40年间全球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3 200万辆,保持着单一汽车品牌世界销量第一的记录。日前刚刚在中国发布的是全新第十代COROLLA。一汽丰田卡罗拉一上市就高调抛出“5米印象”的说法,号称在驾驶其行驶5米之内就能将客户“搞定”。卡罗拉有什么法宝竟能将挑剔的客户轻松俘虏?记者决定先试为快。

  造型延续了凯美瑞的韵味

  第一眼看到卡罗拉,一体化的中网造型简洁明快,中网的边框与车头融为一体,还以为是缩小版的凯美瑞。卡罗拉舍弃了一味追求光滑圆润的车身造型,增加了不少棱棱角角,尤其是它的车头部分很有雕塑感,隆起的发动机罩更加厚实。卡罗拉前大灯与上一代车型花冠相比,感觉它们几乎没有相同的基因。相对来说,除了尾灯造型外,卡罗拉在尾部的变化并不大,保持了丰田追求平和的一贯作风,不会让人眼前一亮,但也不乏时代感。从侧面看,卡罗拉的车身下半部较高,上扬的腰线使整部车的观感有浓重的旧花冠的影子。

  从车身尺寸上看,卡罗拉似乎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车身长度、高度和现在的花冠相差无几,轴距完全一样,还是2600mm,明显的变化是车身宽度,由原来的1705mm加大到1 760mm,前后轮距相应也比原来加宽了44mm和62mm,卡罗拉变得更加宽硕扁平,视觉上增加了不少稳定性。

  内饰更精致、更时尚

  内装铺陈以浅色系为主要色调,在卡罗拉车内我们欣喜地看到,艳丽的仿桃木已经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淡金属质感中控台,给人的感觉既温馨又雅致,材质谈不上有多高档,但装配的工艺却让人无可挑剔,最明显的就是面板之间的接缝处理细腻柔和。中控台设计十分整齐有序,按钮布置一目了然,功能清晰、大小适中,且细看之下不少按钮的造型都很有心思,中控台上整合了音响和自动空调的功能,高配车型可以提供备DVD导航模块。精巧的仪表盘中央是行车电脑,可以显示油量、水温和一些行车数据。卡罗拉的内饰整体的做工和用料比上一代花冠有明显进步,达到了这一代丰田车应有的精细。不过,这个精细也是有原则的,在行李箱、镀铬内侧门把手这些不太显眼的地方,你能感觉到成本控制的力度。车内的储物空间非常多,手机、水杯等都有专门的小格子,副驾驶座前面的仪表台还提供了两个宽大的储物盒,分别向上、下打开,很实用。卡罗拉虽然是三厢车,但为了方便车主的多用途,把后座设计成了以 6 /4 比例进行分割的可放倒式,构成了一个与行李舱相通的置物空间,避免一些三厢车装载能力差的尴尬局面。

  卡罗拉的配置走的是实用路线,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多,有的都是比较实用的,在同级别车型中占有一定优势。全新铝合金轮毂、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门窗、真皮座椅、6个安全气囊、驾驶席电动6方向调节装置、EPS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中央控制门锁、6碟CD内藏式音响(含AM/FM及MP3播放功能)等一应俱全。

  底盘、动力系统

  再说说动力传动系统,打开卡罗拉的机器盖,VVT-I 发动机映入眼帘,机舱里设计得很规整,没有杂七杂八、闲游于机舱间的种种管线,看上去赏心悦目。在实际驾驶中,卡罗拉给我们的最大感觉就是轻盈。数据显示,1.8升排量的丰田VVT-I发动机最大功率100KW,扭矩175牛·米,由于具有低转大扭矩的特性,再加上整体车重1.3吨比较轻,动力表现可以用轻快来形容;低段的加速很快捷,但在中高速段的提速较迟钝些,VVT-I发动机的声音显得昂扬,但车速的提升却很均匀。总体感觉柔和顺畅,不存在明显的爆发点。

  与动力匹配的是6前速手动变速箱,理论上,六前速变速箱能将转速区域进行更细致的分配,从而提高动力的使用度,这也是降低能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多档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各档位齿比跨度更小,在复杂路况下变速箱频繁加减档,在城区使用时,这将带来一定的不便。

  卡罗拉的前悬挂为麦弗逊式悬挂,后悬挂则采用了拖曳臂式悬挂的设计。后悬挂的拖曳臂式设计属于半独立式悬挂,在高速直线稳定性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只是会影响到一些舒适程度和弯道性能。卡罗拉的前悬挂麦弗逊支柱增加了L形连杆,加强过弯的抗倾侧性,后悬挂通过将拖曳臂悬挂的横梁位置移动,这种设计使其具备了一些扭力梁式结构的特性,在扭力梁的作用下,在当车辆发生侧倾时一定程度上弥补它的欠缺。

  卡罗拉的整体表现在同级车中还是有水准表现。行驶状态良好,直线稳定性不错。方向盘十分轻盈,转向机能良好。总之,日常应付城市使用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文/本报记者 刘璇 -图/本报记者 汪俊-试驾/汪俊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车型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