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江昭融
日系车在中国遭遇了产品和市场以外非理性因素的困扰。稳扎稳打、低调营收因此成为日系车在中国的应对策略。
日本人在战后开始用他们的产品攻占世界,在数码、电子、汽车等众多领域,日本产品以迷人的外形、过硬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给他们的欧美同行留下过梦魇般的记忆,“凶猛”是它们的代名词。但在中国市场,日本产品却始终表现出了与他们一贯风格大相径庭的迟疑。特别是产品价值较大的汽车行业,日本在中国的谨慎,表现得尤为明显。
丰田在北美市场何其凶猛,势头延续至今未减,有分析称,丰田将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对通用汽车的超越,坐上全球销售量第一的王座。但是看看丰田在中国的表现:从皇冠到锐志,到凯美瑞,再到即将上市的卡罗拉,几乎每一款车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丰田终于在中国发力的坐标。但是不,丰田即使在凯美瑞已经稳坐销售冠军数月之后,仍然保持着非常不正常的低调,这和中国市场众多品牌虚报销售数字以鼓吹自己的做法显然不甚“和谐”。而本田、日产、三菱等企业也都是从近两年开始才慢慢在中国市场发力。有意思的是,日系车企业在中国几乎清一色地选择了南方作为根据地,特别是广州,这显然是对中国的地域文化及民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之后做出的选择,毕竟广州是中国开放历史最悠久,经历战争创伤也较轻的城市。
稍作观察便可明白,日系车的谨慎并非没有理由,他们在中国确实遭遇了某些特殊的境遇。关注中国汽车行业的人一定还记得2003年那场著名的“霸道广告”事件。丰田为霸道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两只石狮子一只向着霸道顶礼膜拜,一只则挥手致敬。当时立刻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两只石狮子在中国人眼中,竟然成了卢沟桥头的石狮子,而卢沟桥事变被认为是中日战争的肇始。中国人认为,这则广告反映出战败的日本至今仍然觊觎中国,并通过这种无聊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意淫”。让人更为惊奇的是,中国的媒体虽然没有正面地支持这些言论,但是字里行间显然试图为民众已经起伏的情绪推波助澜。可以说,较长时间以来,日本车企在中国可谓动辄得咎,类似霸道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此外,中国民众在日系车问题上的非理性还表现在,经常有人会在互联网上杜撰一些日本人以及日系车的劣迹,来煽动中国民众抵制日系车的情绪。
在中国,除了因为汽车质量维权失利的车以外,被砸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多都是日系车。在南京等反日情绪比较高涨的城市,每每有新的中日“裂痕”出现的时候,一些胆小的日系车车主都不敢开着他们的爱车出门。而如果在这些城市做一个民调的话,无论是真情或是假意,许多中国民众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日系车的抵触。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中国几乎所有驾校或者交通管理所的多媒体资料库里,惨不忍睹的事故片段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日系车作为“主角”,而日系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完善,在安全性上显然不应该受到这样片面的评价。
其实这种情绪不仅仅表现在中国人对待日系车的态度上。“日本人吃婴儿”、“日本人培养出售盆景猫”、“中国女留学生受到日本暴徒强暴殴打”等等直接攻击日本人的或子虚乌有或捕风捉影的言论在中国的网络媒体上十分泛滥。在经济领域,日本赖以打天下的数码产品也只有几乎形成垄断的SONY等一些顶极数码品牌真正取得了成功,而日系手机已经基本退出了中国市场。大量在华日企事实上都只是把中国当成成本较低的加工地而不是销售地。近年来,在服饰、时尚等方面,在中国正处于前沿的“韩流”,在局外人看来似乎是中国人潜意识中对日本产品认可情绪的一种寄托。
总而言之,包括日系车在内的日本产品,在中国遭遇了产品和市场本身以外的非理性因素的困扰。而这种困扰随着韩国的民族主义气质对中国感召的加深,以及中国民众对于GDP以及贸易逆差理解的日益深刻,而变得越来越深沉。
有鉴于此,对于市场越大风险也相应越大的汽车企业而言,日系车自然不敢贸然在中国祭出大手笔,而慢慢起步,稳扎稳打,像凯美瑞那样低调营收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更多信息,请访问FT中文网。链接地址 www.ftchinese.com/sc/index.jsp?ccode=2G050107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