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由长城在俄罗斯受阻想到奇瑞"侥幸"成功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6:0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的命运格外受到关注,说法也各种各样,目的各有不同,我作为奇瑞俄罗斯项目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也想与公众分享一点看法,或许能对我们的企业有些帮助。

  目前,全球汽车业的热点国家和地区被简写成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被称为金砖四国,俄罗斯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地缘广大,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复苏,同时,她也是一个传统的汽车工业大国。中国的汽车企业多半都是被半拖半拽地撞了进来,在准备毫不充分的前提下,出乎意料的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人们渐渐开始关注,甚至开始了狂热。在销量和利益的驱使下,各厂家兵分数路大举进攻,一时间争先恐后。近来,突然间警钟四起,怨声一片,像是俄罗斯政府一夜间竖起了一道铜墙铁壁,有意阻碍中国的汽车企业参与早已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俄罗斯的产业政策早就存在,166号法令也早已实施,而且比起中国的产业政策来既说不上苛刻,更谈不上歧视,所谓《奇瑞被拉达打败》等标题,更是有些过于抬举奇瑞。拉达的年产销量在本土就近百万台,我们摸了半年拉达的大门,居然连门边都还没有挨上,尹总一直也是对拉达崇敬备至,视其为中国汽车业的师长。我们深知我们的不足所在,也知道俄罗斯的问题在哪里,所以,俄罗斯工业部的专家们之所以没有批中国的项目我认为他们的判断是更客观、更合理,也是更专业化的。这些体现在:一方面我们中国的企业的确从各个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信息不对称,加之一些中间商业利益的驱使和诱导,有些过于盲目和乐观,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也深知他们自己的产业链水平很难支撑政策的严肃性,搞不好有故意设置陷阱之嫌。红极一时的福特俄罗斯,由于不能按期实现国产化的要求今天面临关门的困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对当年一汽大众、北京切诺基所面临的国产化困境也应该记忆犹新。因此,我个人认为俄工业部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成全了中国的企业。对西方的汽车制造商来讲,先撇开质量不谈,每款车的国产化经济效益平衡点是10万辆/年,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这个量还要更大,中国的哪款车在三五年内能在俄罗斯销这么多?投资建厂很容易,可前期的技术支持能力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后期的国产化仔细算过账了吗?从关税壁垒的角度讲,中国的项目没有被批准的确对中国的企业打击很大,从此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上会步履艰难,失去了很多的优势。

  我还想在这里说上几句关于奇瑞在俄罗斯的项目。如果说奇瑞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项目受阻,更确切的说,在一年前颁布166号法令后,我们已经主动退出了审批。我们意识到了三年后的困境,因此才转战加里宁格勒,而我们合作伙伴的后期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批文本身的商业价值,当然,我们在俄罗斯亚洲区的合资合作并没有终止,合资公司CHERYMOTOR仍然是我们亚洲区的总经销,前期的投资我们也在有效的转化和补偿,他们是我们奇瑞进入俄罗斯的先行者,我们不会忘记这一点,至于有传言说某某公司促成了合资和合作,我实在是不敢苟同,但也不想说出真相。奇瑞在加里宁格勒与AVTOTOR的合资合作项目在这次变故中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项目会健康有效的纵深发展,优惠政策也会遵循原有的法规,不会受到这次产业政策变故的影响,我们要投资,要建厂,要国产化,但幸运的是这一切会在完全遵循经济规律、商业规律和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奇瑞这次的幸存有很多侥幸的成分,我这样说公众听起来会容易接受一些,但任何侥幸的背后肯定有一些必然的成分,就像奇瑞本身在短短的八年内就成了公众追捧的对象一样,偶然的侥幸是存在的,比如天时、地利、人和等,但必然的因素是肯定的,这些必然因素我个人认为不是人们议论最多的奇瑞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是奇瑞的那些多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新车型,新发动机,而是奇瑞人的文化,奇瑞人的精神。你能想象詹向来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梦想和热望对奇瑞是什么样的推动力吗?又有多少人知道尹同耀的骨子里淌的是什么血?没有他绝不会有今天高效的奇瑞,没有了高效,奇瑞的未来又从何谈起呀?对一个企业来说,品质,Exclusive的品质,胜过了多少高深的学问,多少高深的理论,也胜过了多少高深的科技。奇瑞还有一位名不经传却人若其名的周必仁先生,还有才华横溢、衷心耿耿的“海龟”袁涛博士,聪明过人的张林博士(也是海货),还有……我认为这才是奇瑞能有今天的真正原动力。记得在国外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起“面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到处在喊狼来了,你是怎么看的”,我说:“就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水平而言应该说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中国人的速度。”奇瑞的最大财富同样是速度。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生产同质的商品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资源是共享的,但差别就在于速度,有效的管理最终体现的也是速度。我们实际上是俄罗斯的迟到者,在中国的汽车厂商里面我们是最后一个来到加里宁格勒的,可我们2005年11月26日第一次握手,12月1日样车出海,2006年1月26日正式签合同,4月24日成功下线,目前产能已到3000辆/月,市场上出现了不可多得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是这些奠定了这个项目侥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侥幸”的恰恰又是奇瑞的速度。很多人认为奇瑞的发展速度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调侃的说,“那是因为当别人在海滩度假喝啤酒的时候,奇瑞人在工作”。(赵毅/文)

  (作者系奇瑞国际公司副总经理2006年8月于莫斯科)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