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海通用别克君越发布。现场媒体与经销商的惊叹使上海通用营销总监孙晓东一直以微笑掩饰内心激动。“别克君越完全由我们主导。”23日上午,孙晓东在一家咖啡厅向记者解释他如何要求和挑选设计元素,“我们要一款完全中国市场的中高级车,它看起来像欧洲豪华车,内饰有日系豪华车的精细感,因各种时尚科技齐全而领先。”
四天前,东风雪铁龙在深圳发布基于2号平台的新车凯旋。神龙汽车总经理刘卫东强调:“凯旋是我们主导开发的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车,中方拥有50%的知识产权。”
此前,中国合资企业多为直接引进车型,一般只在悬挂、发动机油品适应性上略改进。上海通用与东风雪铁龙在外观设计、工业化设计上的新突破,意味着合资企业“造血能力”获得新突破。
欧美系提升“中国元素”
大众汽车喝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头啖汤”,但技术合作方面乏善可陈,为获得零部件海外采购利润,2005年前一直延缓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大众汽车针对中国市场最主要的策略是“加长”,帕萨特、奥迪A6进入中国时都加长了10厘米。但2005年上市的新奥迪A6与原来的“加长”概念不同在于,新A6的83毫米加长版本在最初设计时就有,不是“改进”式。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最明显,1997年就与上汽集团成立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后来别克系列车型的陆续改进均出于此,目前有技术人员千余人,不断在造型设计、新能源车型方面进行探索,别克君越、陆尊从设计上已经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意味。东风雪铁龙“爱丽舍”奠定了其改款能力基础,目前技术中心规模亦达700人,并从2003年开始,中、法、意合作研发B53凯旋,目前在造型设计方面已经获得明显进展。
在汽车“后合资时代”,市场竞争的激烈迫使跨国汽车巨头更关注本土文化特征与消费习惯,雪铁龙原有的豪华车以下两厢车体系并不符合中国,通用也没有特别适合中国的车型,这使他们不得不与中方联起手来开发新车型,间接拉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建设。而日韩企业由于在文化、人体特征上与中国的相近性,更多的是直接将产品引进生产,这注定日韩企业不会在中国投入研发成本。东风日产技术中心有技术人员200人,主要工作只是“国产化”。
真正的“突破”
“这是上海通用在整车集成上的突破,尤其是车身设计方面的突破。”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用了多个“突破”来形容君越的诞生。而在君越发布仪式上,来自欧洲、日本、美国的造型、内饰、动力、音响系统的供应商伙伴集体亮相,凸显了上海通用的资源整合能力。
事实上,这是中国汽车合资企业首次面对全球资源进行的产品研发,除了一个LACROSSE北美加强平台,几乎所有看得见的地方都重新设计了。这不仅获得了华晨中华、奇瑞、长安这些自主企业一样的产品发展自由度,还有更加强大的工业化能力与资源平台。
殊途同归“中国车”
一汽、上汽、奇瑞、华晨、长安等各企业在为自主品牌轿车努力,主要通过自我技术积累、利用全球资源平台进行商业合作与购买等方式发展,上汽、南汽通过国际收购方式获得的罗孚新车型已经待产在即,上海通用、东风雪铁龙的新车研发意味着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在“造血能力”上亦有了新的新突破。(记者 龙原 徐嘉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