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国车企05年在华重排座次 欧美日齐头并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08:41  第一财经日报

  大众在华合资企业的产销量依然占据轿车行业的霸主地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代-起亚异军突起,两家合资企业的产销量已经跃居行业第二日产宝马丰田、现代-起亚、标致-雪铁龙在华合资企业的产销量增长最快;而大众、铃木的合资企业竟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尽管同比增长约30%,但是,菲亚特合资企业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仅仅略高于1%,那么,菲亚特是不是该推出新车呢?它的下一步怎么走呢?

  春节前后,各个跨国公司纷纷向外界通报上一年的在华业绩。由此产生的新闻不断,如在年初就有:通用汽车取代大众,在华业绩成为第一;大众汽车继续领跑轿车行业等。由于所处立场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统计口径不一,各种各样的数据也层出不穷。

  那么,在中外汽车合资力度最大、厂家最多、产品也最具代表性的轿车行业中,各个跨国公司的表现到底如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权威的数据,结合轿车企业的数据,《第一财经日报》对此做出一个全面的盘点。

  “欧美日”齐头并进

  在市场层面,人们常常将轿车产品归结为欧系、美系和日系等类别。

  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格局,恰好与世界汽车——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相契合,再加上突飞猛进的“韩系”,在数量上,欧、美、日、韩呈7:5:6:3的格局。

  其中,欧系依然是领先的。欧系在华合资企业主要包括德国大众、标致-雪铁龙,以及菲亚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等。由于当年的远见卓识,大众与标致-雪铁龙获得了先手之利,并试图极力保持这种优势。

  对于大众在华业务来说,2005年是其“调整年”,也经历着最难受的阵痛,销量下降也在情理之中。由于各项整顿措施陆续出台,加上以PASSAT领驭为代表的新车型推出,大众车正在驶出低谷,颇有渐入佳境的感觉。

  美系主要是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巨头,代表性企业是通用汽车。牵手上汽集团的通用汽车,一个又一个车型接连推出,一个接一个品牌“浮出水面”,使上海通用项目不断取得成功;继而双方携手直奔西南,使上汽通用五菱在微型车行业风生水起,微型轿车Spark 在2005 年竟有165%的增长,高居所有轿车企业之首。

  2005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日系。由于日本厂家较多,投入车型力度加大,使“迟到”的日系开始超过美系,并逐渐逼近欧系。

  以丰田为例,在小型车威驰花冠探路之后,几款越野车——陆地巡洋舰普拉多特锐也“全轮驱动”。2005年,丰田在中高档轿车上先后推出皇冠和锐志两款中高级轿车,并且率先推出混合动力轿车——普锐斯,而今年上半年还将推出中高档轿车——凯美瑞,其超越之势已不可阻挡。

  而韩国人的倔强与执著再一次体现在“韩系”车上,尽管是现代-起亚一家独撑局面,但仍旧取得超过30万辆的产销业绩,令人刮目相看。这种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精神,恰恰是我们某些企业或行业所缺少的。

  “三强”已悄然形成

  通过各跨国公司2005年在华合资企业的销售业绩,十几家企业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3个层面。

  “高层面”是大众、现代-起亚和通用,产销量在30万辆以上,市场份额在11%以上。

  大众产销数字滑落是人们意料之中的,观念问题、车型问题、库存问题,特别是市场开拓不利,令其市场份额一度衰落到16%左右。现在,曾经昏睡的“巨人”终于开始反击,当务之急不仅是要推新车型、新品牌,而且让每一个车型都发挥作用。

  现代-起亚在华合资项目,如同当年的“汉江奇迹”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从2002年合资,并在当年投产;到2005年,产销量超过20万辆,已经冲到全国第四,北京现代变不能为可能,相信也给其他许多公司上了一课。尽管东风悦达起亚也遇到过股东纠纷、一些车型推广不利等困难,在2005年也实现产销10万辆以上。

  通用由多品种战术,到多品牌战略,迅速成就了一个从计划经济框架下获批,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的企业。之后,上海通用远赴沈阳、烟台等地整编或收容其他企业,有效扩充产能,逐步做大做强。

  显然,由于领先其他对手十几万辆,至少是4个百分点,上述“三强”领先的优势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特别是大众汽车一家的销量大于第二名和第四名的销量之和,其优势依然明显。

  “中间层面”不可低估

  “中间层面”是本田、福特、日产、标致-雪铁龙、丰田和铃木,产销量在11万辆至20万辆之间,市场份额在4%~7%之间。

  这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呈“胶着”状态的阶层。

  本田凭借自己最早闯荡北美、率先登陆欧洲的勇气,在标致撤资,其他很多公司并不看好的情况下,迅速介入广州轿车项目,靠与国际接轨的车型赢得先机,打下比较厚实的基础,2005年实现销售20万辆。未来几年,东风本田的发展令人注目。

  显然,福特是借马自达的成功,才有今天的在华业绩。福特品牌下的嘉年华出师不利,蒙迪欧可以说是昙花一现。2005年推出全新的福克斯,广受市场好评。近期,福克斯个别型号的价格开始有所松动。另外,有消息称马自达3和VOLVOS40都将在今年实现国产,相信会进一步提升福特这一老牌汽车巨头的在华地位。

  日产的“惊天大逆转”出现在天籁颐达和祺达等车型上市之后,创造了比2004年翻番的增长。2005年,在遭遇丰田皇冠、锐志等产品夹击下,天籁依然有高于400%的增长,的确来之不易。

  2005年,在没有新车上市的情况下,标致-雪铁龙也打了一个翻身仗,产销量都有近60%的增长,实在是难能可贵。

  尽管排在这一层面的后面,勉强占有5%的市场份额,丰田在华的发展依然不可限量。原因很简单,在超越多年的世界第二——福特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够阻止丰田成为世界第一,没有人敢瞧不起这一日本家族式企业。在回顾2005年丰田在中国的业绩时,丰田汽车中国事务所总代表服部悦雄说:“我们勉强跻身前十名,依然很担心。”这样的心态,更昭示了丰田的雄心。

  铃木无论如何已经乐不起来了。作为较早来华合资的企业,一边是市场份额大降,一边是新车型屡无建树,铃木的处境令人同情。2005年,铃木一改以往的老面孔,积极推出两款新车。雨燕经历了短暂的市场热销,立即陷入低谷,直到今年年初大幅降价后刚见起色;而利亚纳出师不利,有价格过高等原因,搞不好还可能续写北斗星车型“好车不好卖”的悲情故事。

  苦乐不均的“底层”

  最后一个层面的是菲亚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销量在0.07万~1.5万辆之间,市场份额在1%左右。

  这是一个苦乐不均的层面,尽管市场份额超过1%,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的菲亚特已经是苦苦挣扎,其随后的走向令人关注。在华合资多年,菲亚特依然只有派力奥及其衍生车型——西耶纳、派力奥周末风。最要紧的是把品牌做“没了”:一个百年老店,居然与刚刚出世的自主品牌拼价格,结果不言自明。应该说,菲亚特并不缺好车,特别是在紧凑型及以下车型上,但是为什么不愿拿来?还是没有信心拿来呢?长此以往还能撑多久呢?

  相反,虽然只有不到1%的市场份额,但是作为豪华车,宝马在2005年有77%的增长,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经过这一年的洗礼,特别是与全球同步的全新宝马3系成功上市,宝马既确立了国内顶级豪华车品牌的地位,又成功地取得很好的销量。

  处境最尴尬的还要算排在末尾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作为最早来华合资的企业(即后来被克莱斯勒兼并的美国汽车公司,而克莱斯勒再与戴姆勒重组),也是北京吉普汽车公司的第一个外方股东,20多年过去,才在2005年实现轿车生产的突破;而忧的是年底才投产的奔驰E级轿车,面对供不应求的豪华车市场,几百辆的销量只具有象征性意义。

  记者观察

  合资产品份额正在下降

  在总量上看,2005年,中外合资企业的产销量分别达到210.54万辆和219.17万辆,占轿车市场的份额达到76%以上,比上一年降低约4个百分点。同样,合资企业轿车的增长率比整个轿车行业总销量低约5%。

  在2004年,中外合资企业共销售轿车179.74万辆,在轿车总量的比例高于80%。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一部分引进技术的轿车,没有计入合资企业产品当中,如东南菱帅等;另一方面,说明自主品牌轿车正在崛起,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始遭遇来自奇瑞吉利等国内自主品牌产品的冲击。

  两年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2003年,国内轿车企业共有30家,其中15家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或者是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所生产的产品均为国外品牌的轿车;而另外15家企业当中,真正民族品牌或引进技术所生产的轿车——自主品牌的总量只有约38万辆,尚不及当时排名第一的上海大众一家(39.6万辆),仅占全部国产轿车销量的19%。

  当年,我国轿车的销量为197万辆,在国产汽车总销量439万辆中所占比例不足45%;自主品牌占国产汽车总的市场份额不到9%。

  2005年,自主品牌销量已经上升到近68万辆,在国产轿车中的比例也达到24%。“在中小排量轿车当中,合资企业的产品优势不大”,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的一位人士说。天津一汽夏利、奇瑞QQ和吉利的微型轿车等产品走俏市场,也许正是长安铃木业绩以较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张宇星)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