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导致汽车业产能过剩的主因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9:19  中国青年报

  产能过剩的争论,因日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报告而一槌定音。

  “产能过剩”,过去常常叫做“重复建设”,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与生俱来的顽疾,时起时伏,一直如影随形,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成长。以我们旁观者的感觉,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管理部门的绝大部分精力,似乎都花在与产能做斗争上。计划与审批,几乎包含了他们对汽车工业管理工作的全部精华。

  然而让人不明白的是,国家对汽车产业一直实行极其严格的审批制度,不用说新建一个汽车厂,就是现有汽车厂想上一个新项目,或者增加一个新车型,都有极其浩繁的审批手续,即使改变一下原有的车型,企业一般也是做不了主的。多少企业在汽车产业门外徘徊多年而不得其入,最后只得抱憾离去。甚至想建一个汽车销售店,跑烂几双鞋子也未必能如愿以偿。从理论上讲,在汽车行业最不应该出现产能过剩,但恰恰汽车的产能问题却总是成为一个“问题”,长期困扰我们。

  从改革开放算起,上世纪80年代初,国民经济面临起飞,汽车工业遭遇的却是“封车节油”。980年全国汽车产量为22.22万辆,1981年却减少到17.56万辆,这意味着产能过剩了21%。此年《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严格禁止进口汽车》,对进口汽车要“横刀立马,斩尽杀绝”。按照“六五”规划,1985年的汽车产量为20万辆,就是说到“六五”末,汽车工业不增加任何生产能力,产能也是过剩的。

  始料不及的是,汽车市场需求并不按照规划走,1983年即突破了24万辆,接着1984年、1985年又继续高歌猛进,增幅分别为31.8%和40.1%,“六五”末以44.34万辆报收,超过规划目标1.2倍!此外,两年中还进口汽车8.87万辆和35.4万辆。

  世事无常,1986年市场需求下降了16%,只有37.2万辆,而1988年又暴增37%,达到创纪录的64.69万辆。1989年和1990年,又连续下跌,“七五”末的产量规模仅为50.9万辆,比“八五”开局的1986年还减少了21%。

  在此背景下制定“八五”规划,提出产量规模达到100万辆,比“七五”末翻了一番,应该说是相当大胆的计划。1991年和1992年连续增长了39%和49.78%,一举突破百万辆,提前3年实现了“八五”目标。1995年实际产量规模达到145万辆,超过计划目标45%。

  “九五”计划的目标是:2000年全国汽车生产能力为280万辆,当年产量为270万辆,比“九五”实际规模又翻一番。但遗憾的是,到2000年,市场实际销售只有206万辆,低于规划目标23%!人们在探讨没有完成规划目标的同时,产能过剩的警告之声迭起,一直持续到2002年市场“井喷”出现。

  就在厂家“持币待购”的怨声未了,市场“井喷”爆发了,2002年以328万辆的好成绩,再次提前3年实现“十五”规划目标。2003年444万辆,同比增长34%,更是一个大台阶。这两年中,厂家最大的遗憾,就是产能不足而痛失市场。2004年所谓的“黑5月”以后,尽管厂家叫苦不迭,但最终还是突破了500万辆,增长了15%。2005年更达到570万辆,增长13%,距世界第二也就一步之遥。

  有人说中国的车市酷似股市,无规律可循,的确有一定道理。综观最近这25年中,“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悲喜剧一再重演,其中1984、1985、1988、1991和1992年,5次增幅都在30%以上,最高达49.78%,超过2002年、2003年的市场“井喷”,只是那时人们没有找到“井喷”这样生动的词汇来表述。而每一次市场“井喷”的后果,就是生产能力的扩充。

  市场波动太大,规划目标连参考的意义都难以具有。产能过剩的警告也就像那个总喊“狼来了”的孩子,让人如何敢信?和计划反着来,倒常常是歪打正着。

  市场预测的确非常困难,产能过剩在任何经济体制下也都难以避免,中国经济处于大发展阶段,不确定因素太多,预测就难上加难。但是在真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有自我调节机制。而严格的审批制度,大大扭曲了市场风险。

  由于有严格审批制度,入门造车就非常之难,能不能拿到准入证,批准不批准你上项目,就成了企业第一考量的要素,市场风险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重在参与”。而且等待审批的时间又特别长,市场却是瞬息万变的,报批时也许是投资的最佳时机,待批准下来没准市场就变了,比如中华轿车;反之亦然,报批时也许不是投资的好时机,但待批下来能力形成时,正好赶上市场机遇,广州本田就是一例。再说产能是否过剩,又不是就多谁一家。所以谁也不会把即时的“过剩”警告,作为长期投入决策的依据。“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这就是一面产能过剩喊声不绝,一面大家都加紧投资的原因所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了这个店”。

  此外大家还有一种普遍心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得很,即使现实产能过剩,但最终还是能发挥效益的。特别是产能有主管部门从宏观上把握,能批准你上,市场保准没问题,只管卷起袖子大干吧。的确,由于严格审批,不是谁想进入便能进入,因此市场竞争不足,一旦进入就保证能够获利。所以尽管专家们不断宣讲,汽车是最讲经济规模的产业,要达到几十、几百万辆,才有效益,但现实却是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起步就能获利不菲,无论规模大小。

  审批制造成了“中国生产汽车只赚不赔”的神话,使准入证成为一个极为宝贵的资源,批准谁造车,就等于让谁赚钱。是它刺激了中国企业不顾风险投资汽车的热情,是造成汽车产能过剩最主要的诱因。要减少汽车产能过剩,就需要从根上解决问题,让制造汽车成为一个能够进出自由的行业,竞争充分,市场说了算,信息透明度高,企业不再对汽车高赢利抱幻想,市场风险成为进入的第一要素了,投资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少一些。(程远)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