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格联盟”逆市而动 昙花一现土崩瓦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08:19  东方早报

  在经历了去年的价格大战后,国内轿车市场出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峙”局面:消费者对轿车降价预期增强,希望国内汽车商将车价降下来;商家和厂家的利润大幅度下降,则以不打“价格战”为由,拒绝降价,为卖车在营销策略上挖空心思,想尽招数,召开同业会议,达成“价格联盟”。于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尽管国内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但车市依然不温不火。

  连锁反应

  今年5月,曾经在去年风行一时的汽车经销价格联盟又一次在京城出现,奥迪本田等经销商均开始施行统一定价,决不降价。这样的“价格联盟”让消费者无从在市场上找到更低的价格,也让持币待购者更不愿意出手了。

  这次的“价格联盟”出现的背景是,在今年4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颁布之后,4S店下游的二三级经销商由于新《办法》的限制已大大减少,扰乱市场价格的因素也逐渐消失,厂家对4S店的监管力度大为加强。这在客观上为经销商达成“价格联盟”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独有偶,日前上海10家丰田汽车授权销售公司以共同出资的形式,首次联合在沪举办了皇冠上海地区上市发布会,记者了解到,这只是他们自发形成的“价格联盟”,相同品牌汽车经销商恶性杀价有望在丰田终结。主要目的是防止恶性价格战、统一销售策略以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即所谓的“价格联盟”,而丰田汽车方面对这个模式非常看好,有意推广到其他区域。

  果然,此后产生了连锁反应。最近,成立“全省汽车价格同盟”的声音在四川也出现了。这个“汽车价格同盟”的描绘让人感觉进入了汽车消费的理想时代。

  孰是孰非?

  汽车经销“价格联盟”出现后,市场众说纷纭,究竟孰是孰非?上海10家丰田授权销售公司之一的开隆丰田总经理吴平对记者表示:“丰田搞价格联盟在于维护上海地区丰田产品价格的稳定,即规定让利销售的幅度,防止恶性价格战。此外,协会的任务包括丰田的经销商相互之间沟通信息、调剂各自紧缺的车辆以及和厂家形成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机制。”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价格联盟”对厂家、商家、消费者不失为一件好事,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到一定的销售,但长远的效果应该是有积极作用的。统一价格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不再担心车辆过快贬值。“价格联盟”对消费者来讲应该是有好处的———由于价格联盟的出现,客观上抑制了价格混乱的状况,让市场上的车价开始趋于稳定。

  然而广大消费者是爱憎分明的,对于“价格联盟”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上海的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价格联盟”加大了消费者的买车成本,并且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价格垄断,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营销表现。价格的决定权更多地掌握在厂家的手中,没有经历充分市场竞争的他们,可能会对终端消费群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另一位消费者情绪激动地说:“让价格联盟去见鬼吧,我就是不买车,看看谁玩得过谁?”

  好景不长

  相对于2004年时,厂商面对汽车价格动荡、收益下降局面的无能为力,今年厂家又夺回了市场的主导权。汽车厂家地位空前强化,垄断形成,这也造成了今年前5个月汽车价格(主要是轿车)相对稳定。

  然而,北京亚市总经理苏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相对稳定,不是市场经济决定的,不是市场竞争造成的,而是通过统一定价形成的。不会持续多久!”事实上,从亚市6月份前半个月的表现分析,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下滑。

  而价格联盟不合法也是毋庸置疑的。已颁布实施多年的《价格法》早就明确禁止“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去年颁布的《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中再一次明文禁止“经营者之间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调等串通方式操纵市场价格,以及凭借市场优势地位牟取暴利、实行价格倾销和价格歧视。”这些法律法规清楚明白地界定了价格联盟的非法性质。

  谁在作祟?

  日前,一位资深的经济学者对记者说,搞价格联盟,受损害的绝不仅仅是消费者,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也会随之增大,在此情况下,国有资产绝难整体上异军突起而增值。即便个别单位的资产因之暂时“保值增值”了,但其代价却是其他单位的国有资产在价格联盟瓦解后的大量流失。这种饮鸩止渴般的“保值增值”,对整个国有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

  有关自律价和价格联盟的事件在近年的中国屡屡发生。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说明是汽车业内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的真正概念。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已是大势所趋,在市场力量面前不仅汽车业的价格联盟扛不住,其他行业与市场力量作对的价格联盟都将陷入同样的走向短命的困境之中。

  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博弈。对于汽车经销商组成的“价格联盟”,消费者不必太在意,不要以为他们铁板一块。其实这种“联盟”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因此,要买车,耐心观察、等待时机很重要。最近的几起降价行为表明,隔在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这层“坚冰”正在慢慢消融,“价格联盟”毕竟无法阻挡市场的力量。(文 李永钧)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