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各地的车展上,总有标价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天价车,让媒体趋之若鹜。今年上海车展则一反常态,热点被自主品牌取而代之,使跨国公司精心布置的展台多少有点失色。
继之在北京的世界财富论坛上,自主品牌再次成为中心话题之一。跨国公司的CEO们一副关心中国汽车自主的神态,真诚的让人直想掉眼泪。
真是斗转星移,世事不可预料。去年初还有人公开宣扬“都加入WTO了,还讲什么自主汽车工业?”把提倡自主品牌,斥责为“情绪化”,高唱什么“能造别人品牌的车子也是一种辉煌”,公开鼓吹要做“世界的制造车间”。谁要一提汽车自主,就认为是要回到“闭门造车”的“旧时代”,给你讲一大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道理。业内权威人士则宣称开发一个车型需要20亿美元投入,中国现在还不具备条件,要等企业形成200万辆规模后才有可能,一脚把“汽车自主”踢到了几十年以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主品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忽然大行其道。
特别是长期坚持自主的奇瑞,更不负众望,经过3年努力,开发了18款发动机,都是世界高端技术,展出的6款新车,特别是被称为汽车尖端技术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与尊敬。奇瑞的成绩,使中国汽车近期不能自主开发的理论不攻自破。
长安集团旗下有两家合资企业,但是去年以来,尹家绪自主开发的声音却最为高亢。在这次推出的5款车型中,有4款是自主开发的。其他品牌如哈飞、吉利、比亚迪等,在自主开发方面也都各有建树。更有媒体现场报道,一汽集团7大品牌集体亮相,总经理竺延风做主持人,把30分钟新闻发布时间,全部用在介绍一汽自主开发车的6款车型上,为新车揭幕的嘉宾也全是一汽领导班子成员和设计人员,气氛热烈而又庄重,感人至深。
顺便插一句,由企业高层主持新车发布的做法,我十分赞赏,这也是在与“国际接轨”。跨国公司大凡推出新车,都由企业高层或设计人员亲自讲解,他们对车子理解最深刻,能讲到点上。这几年国内兴起一种十分不好的风气,推出新车总爱找明星或电视主持人,企业管理人员“反主为客”成为“出席嘉宾”,让真正的客人为他们的“光临”鼓掌欢迎,十分滑稽。且不论这些俊男靓女的高额出场费,最终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单说他们对新车基本不懂,口中浮华的辞藻下掩饰的是空洞和肤浅,好车都被他们糟蹋了。
话头还回来,自主品牌为什么会长期被忽视?因为引进组装生产风险小而收益快,尽管这对国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但国有企业领导有几人打算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由企从政”在中国本来就是一条捷径,而越快出成果,升迁的机会便越多。最近几年又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时髦理论蛊惑下,以争做“世界工厂”为荣,以为把别人的孩子抱在怀里就算是自个儿的了。入世以后,汽车市场又迅猛增长,人们由对汽车入世的担心,变成对“井喷”的欢呼,但是引进组装,原物照搬,说到底赚的是国家的关税银子。
看北京现代何以成“疾速之旅”,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就是靠引进组装,不搞自主开发,不要自主品牌,最初连基本的四大工艺都没建,“国产化”更是靠韩国现代现有的配套体系。“5个月签约,10个月赢利”,在这种“先进”典型示范下,CKD、SKD组装不大行其道,才是咄咄怪事!去年他们就吵吵很凶要推出的“途胜”,“样车”早已摆在大堂上了,为何到现在还不上市?原因之一是不是国家新近颁布的整车特征管理办法断了他们的路。北京现代高层还到处大讲“自主”,“入道”短短两年时间,就敢以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位杰出人物”自居,是不是欺负中国汽车无人?真是好大的胆子。
长期以来,我们以反对“散乱差”为由,搞什么“高起点”,坚决不让国内企业进入汽车领域,却把跨国公司统统放进来,结果高关税保护的是跨国公司及合资企业的利益。
在产品供不应求,“装四个轮子就能卖钱”的特殊时期,它们“豆腐卖成肉价钱”,而国内企业则失掉了一个由低端到高端,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益发展的大好市场机遇。
合资引进最大受益者上汽集团,原本是一批“弄堂小厂”,靠两大合资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因为尝到了引进生产的甜头,“斩断身后的桥梁”,将“上海牌”轿车连根卖掉,彻底断了自主发展的后路,还自诩为“壮士断腕”。
去年以来,面对发达国家的频频“反倾销”,加之跨国公司的控制欲越来越强,合资公司“一仆二主”的日子确实很累,在中央大力提倡与推动下,人们终于认识到,WTO并不是皇道乐土,一个拥有13亿人口、GDP超过10万亿元的大国,在合资了20多年以后仍然没有自主汽车品牌,的确不像话。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一些原本对自主品牌缺乏热情的大型企业,悄悄改变了态度,暗暗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都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但上海车展是不是自主品牌的“盛宴”?能不能说自主品牌已经“冲出重围”,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甚至能与洋品牌“叫板”了?中国汽车创建自主品牌,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今后的道路更加艰辛,因为发展自主品牌,最终是要市场接受,而现在已经错过了发展的最好市场机遇。
现在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国家相关的法规要求越来越严厉,特别是合资产品的大幅度降价,使自主品牌具有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要市场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
红旗的品牌价值年年在攀升,市场销量却连连往下降。车展上参观者都明确支持发展自主品牌,但却表示个人购车时,还是要买合资企业的产品,真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面对本土“非主流企业”的一系列开发成果,特别是奇瑞今年推出的系列发动机,上汽是真着急了,我们完全相信他们现在是真心想搞自主品牌了。陈虹在任上海通用总经理时,强调“我们是把别克作为本地化品牌打造的”,“把企业的竞争力快速培养起来,就是对国家经济安全作出了贡献”,对自主品牌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任上汽股份总经理后观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今年“两会”上他旗帜鲜明地表示:“培养自主品牌是市场的需要,是中国消费者的愿望,如果仅有外资品牌,作为中国的汽车大集团,将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但是,当年上汽把自主的“根”断得太彻底,合资后又只顾忙着把市场做大,急着进“世界500强”,现在搞自主品牌白手起家,用陈虹自己的话说,“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上汽花3亿元兼并仪征,推出的“赛宝”,下线后便泥牛入海;花5970万美元,收购大宇10%股权,只是当了个小股东,可能每年会分一点儿银两,但技术开发连边也沾不上;收购双龙、罗孚就能获得自主品牌,也未见得。看看莲花、劳斯莱斯、本特利等,虽几经易手,被外国公司辗转收购,但在人们心中仍然是英国品牌。还有VOLVO、马自达、捷豹,有的福特100%控股,但没人觉得它们就是美国品牌。双龙、罗孚作为“自主品牌”要中国人接受,恐怕也会有一定难度。
再说双龙的技术也是抄来的,罗孚更是一个烫山芋,当年宝马公司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一定能驾驭得了?而且罗孚并不是个成功车型,这些年惨淡经营就是证明。6700万英镑,相当于十好几亿人民币,想借用罗孚平台匹配新车?如果真有这种本事,何必还要收购罗孚?“2007年自主品牌产品实现5万辆”,是用一个车型生产还是几个车型生产?自打世界上有汽车工业以来,开发车型都是用“款”来表述,还从没听说一家企业开发产品用若干“辆”来衡量。
综观国际上兼并收购案例,要么是扩张自己的生产规模,要么是掐死对手,通过收购而获取开发能力,实在是鲜有所闻。其实,想从国际上获得开发能力的途径很多,如今世界上有开发能力的专业设计公司多的是,干脆直接买一个设计公司,是不是更价廉物美,干吗非要趟这盆浑水?
程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