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型车:是否离中国车展渐行渐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0:47  中国汽车报

  本报记者 冯英杰

  相比于两年前第10届上海车展由于“非典”的匆匆落幕,本次上海车展无疑让主办单位扬眉吐气了一把。这届号称规模上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车展已经忙不迭地将自己册封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六大车展”了。

  论规模和参展品牌,上海车展的确值得夸耀,但是与国外小型家庭用车占据半壁江山的几大车展相比,上海车展展示的即将量产的小型家用车似乎少了一点。长安铃木隆重推出的“雨燕”,成了本届车展中小型车的当家花旦,上海通用雪佛兰赛欧也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眼球,除此之外,偌大的展场,小型车少之又少。相比之下,更多的是一辆辆排量在1.6L以上的车型在各显其能,甚至4.0L排量以上的“庞然大物”也随处可见。只有在一些国内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概念车身上,我们才能看到家庭用车小型化的大致趋势。

  小型车沦为配角

  综观本届上海车展中参展的即将量产的车型,1.6L以上排量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小型车已经沦为了配角。据悉,在上海车展上发布的新车不下35款,但是排量在1.3L以下的车型却不多。一些定位于家庭用车的车型排量都不小,东风日产颐达排量为1.6L;上海通用雪佛兰景程排量为2.0L;华普海迅205排量为1.5L;华晨骏捷排量为1.8L;比亚迪F3排量为1.6L;明年即将国产的韩国起亚Cerato也配置了1.6L、1.8L发动机……甚至连以生产小型车夏利“发家”的天津一汽也拿出了排量较高的车型,明年即将上市的C1和D1,其排量都在1.6L以上。

  相比之下,曾经被称作“黄金排量”的1.3L以及1.3L以下的小排量家庭用车在本届车展上并不显眼。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长安铃木雨燕是小型车的排头兵,其小巧、可爱的外观,1.3L的排量最符合小型家庭用车的标准。吉利在本届车展中也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全新小型家用车美日系列、优利欧303和豪情303。除此之外,在上海车展上出现的统统是奥拓新赛欧、夏利N3等已经上市的家用小型车,没有看到更多的家用小型车,是让很多参观者颇为遗憾的地方。

  小型车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也并不是没有亮点可言。国内汽车企业推出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概念车很值得赞扬,凸显了家庭用车小型化的趋势。奇瑞在上海车展上展示了其自主开发的新概念小型车S16,其酷似QQ的造型显示了未来家庭小型车的丰富的时尚元素。

  汽车企业

  对开发小型家用车缺乏热情

  从本届上海车展看,国内汽车企业并没有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小型家用车的开发上,惟一坚持小型车开发的就只有吉利等很少的汽车企业。在车展上,一位长安铃木的接待人员在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完雨燕的特性后表示,由于目前小型车的利润太低,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已经忽视了对家用小型车的开发,长安铃木在这方面领先了一大步。

  事实也是如此,这从车展上国内外厂商参展的车型就可以看出来,将要上市的新车的排量越来越大,排量几乎都集中在1.6L~2.3L之间,在道路资源和油品资源较为紧缺的今天,这种做法显然与汽车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有专家表示,中国消费者“以大为美”的消费心理十分明显,反映在车展上就是排量较大的车型更受关注。而由于汽车的不断降价,厂商对小型家用车的中高档车型的热情明显不如以前,反之,中高档车型的利润相比之下要丰厚得多,因此,更多的汽车企业选择了中高档车型的研发。

  小型车离中国车展渐行渐远?

  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曾经说,自主品牌的出路在微型车,小排量轿车更适合中国国情。但与近几年的几次国际车展相比,本届上海车展展出的小排量车数量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近几年在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亮相的小型车,2002年在北京车展亮相的小型车数量在10款左右;2003年在上海车展亮相的小型车有8款;2004年北京车展上也有近8款的小型车出现,但是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却只有5款左右的小型车出现。这就意味着,在上海车展之后的一段时期之内,除了长安铃木雨燕等少数几种家用小型车之外,汽车市场上不会出现有竞争力的家用小型车。

  油品紧缺是今年汽车业面临的重大考验之一,同时,各大城市道路资源的日益紧缺,都给小型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上海车展展车中极少的小型车数量,却让人不免有些忧虑,难道在发展机遇面前,我国家庭用车的小型化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