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如今正是中国客车企业实施海外战略的好时机。
国内产能过剩客车企业需要“走出去”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专家王今明告诉记者,中国客车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通过引进技术,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海外市场,中国客车已经逐渐改变了质量差、档次低的形象,开始得到各国用户的认可。因此,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加快脚步“走出去”。
虽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车市场,且增长潜力巨大,但近几年,国内客车产能的扩张速度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客车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牡丹客车海外部经理陆建平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客车企业如果不在出口上有所突破,将很难生存和发展。丹东黄海客车营销公司方雁泽非常反对关于“没有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就无从谈起,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国内市场做不好的企业,海外市场肯定是一团糟”的观点,他对记者说:“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于客车企业来说,就好比人吃米饭还要吃菜,谁也不能说米饭没吃饱就不能吃菜。”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的韩志红说:“上期我曾在贵报发表过关于客车出口的文章,虽然文中谈到一些存在的问题,但不代表我否认客车企业实施海外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培育两个市场比一个市场更稳定。因此,应早日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闭门造车、缩手缩脚。”
“我认为敢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安凯客车市场部经理徐迎春更是将客车企业实施海外战略,理解到“创新”的高度。
国外市场已在召唤等下去只会贻误商机
在分析了目前世界客车工业的格局后,苏州金龙主管进出口业务的童阜仁经理斩钉截铁地说:“一个巨大的商机正等待着中国客车企业去把握。”
据了解,随着中国客车水平的提高,加之价格上的优势,中国客车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专业用户。“许多时候不是我们‘走出去’,而是国外客商主动‘走进来’找我们。”童阜仁告诉记者,主动到中国考察的国外客商甚至比积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要多,客车出口已经是大势所趋。
目前,中国客车多是出口到没有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以前主要是购买日韩及欧洲的二手车。近年来,中国客车正以可靠的质量、新颖的外观、低于日韩二手车的价格,逐渐在这些国家被认可和接受。
陆建平告诉记者,在南美某国家,牡丹客车公司第一次为客户送样品车时,该国海关工作人员连关税如何计算都不知道。经过牡丹客车公司的宣传及客户的试用,牡丹客车迅速打开了当地市场,并填补了该国7米中巴的市场空白。
“国外有市场,为什么不去占?中国的企业不去占,印度、巴西的企业就会去占,等下去只会贻误商机。”韩志红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企业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国内价格,而且国家对出口产品还有17%的退税政策。因此,实施海外战略对客车企业非常有利。
中国客车企业在成长中走向理性
对客车出口“叫停”的观点,无外乎强调恶性压价带来无序竞争、售后服务及配件供应问题。
诚然,中国客车出口尚处于探索时期,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胡树华认为,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否定客车出口的主流,更不能因为细节而否定整体。只要有利于出口,各种方式都可以尝试和摸索,追求长远发展的企业都不应犹豫实施海外战略。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中国客车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正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
童阜仁就代表苏州金龙呼吁,现在一些国外客商往往对比国内三四家企业的价格后,用最低的价格去与产品最好的企业谈,这时企业一定要保持理性,将利润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利益,更关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他还表示,不能再将摩托车企业在越南的例子与中国客车企业“走出去”进行类比,两者的客观条件并不相同,况且现在相当一部分客车企业并不存在相互压价的行为。
对于售后服务和维修,许多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企业会充分尊重每一块市场。在前期的市场培育期,中国客车企业如果不在海外市场建立自己的售后网络,就会采取与代理商合作的方式,由代理商承担售后服务,企业通过让利的方式承担费用。
目前,一些企业的售后维修工作是依靠当地的代理商和客户共同完成的,中国企业不会超越现实大包大揽。而当地的代理商和用户在参与维修过程中,能够对产品提出改进意见。在不断的积累和摸索中,许多客车企业已经或正在顺利度过过渡期。
本报记者 李智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