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设计风格将成中国今后三五年的发展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 09:00  新华每日电讯-汽车周刊

  “德国人造车,不遗余力地做一个精品;日本人造车,精打细算作一个商品”,在业内里一直有这样的一句话。

  但业内人士认为全力的成本控制只是众多造车哲学中的一种。在竞争不断升级的中国市场,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正在迅速壮大,注重品质和品位的车型相信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

  这种说法近日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杨建龙博士的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轿车市场发展趋势”研讨会上谈到:“很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超越国界,甚至是跨越世纪的。在上一个世纪演练过一次的场景,过了半一个世纪会再一次在中国演练,我们感觉到大的客观性和不为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在深化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基本的规律和趋势也是能够看到的。”

  收入增长对改变车型的需求

  杨博士通过对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研究和对国内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的研判,得出结论:在汽车文明眼前,中国人的消费偏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消费偏好是一样的。当中国人和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有了同样多钱的时候,他们对汽车的需求跟那些国家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高。这些都是从实际的数据中统计出来的,没有任何人为添加。

  杨博士就此谈到了收入增长对改变车型的需求:未来20年中国收入分布的情况,以及收入分布导致汽车保有量的情况——从2000年到2020年保有量在快速的膨胀,汽车的主力保有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发生变化。想一想我每年挣1万的时候我买什么车,当我每年挣4、5万的时候我买什么车,所以收入的增长会改变轿车需求的变化,而且档次稳步提高,这是必然的结果。会以两种方式体现,一个是用越来越高档的车,第二是第二辆车和第三辆车的需求。特别讲到SUV多功能车,有些人说中国人不能消费这类车,我说不是不能消费,而是没到那个时候。这一点中国人和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不会有什么大的差别。

  “我们相信这几个趋势大家应该能够达成共识,家用轿车是主要的力量,中档轿车对中国轿车工业增长拉动作用逐步加强,而经济型轿车要求增长的重要将在未来某一个时期逐渐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轿车需求的拉动力量将不断增强。说到收入水平我想说,在正常的经济发展中,中国连续20年居民收入人均水平只涨不跌,除非发生巨大的战乱,才能打乱这个稳步增长趋势。在稳步增长不发生改变的时候,由它所决定的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就不会被打乱,而且这种升级步伐是会加快的。”

  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国际发展趋势一致

  中国汽车商务网的张智在研讨会上说,“我特欣赏奥迪旅行款3.0四驱,40多万。这种市场肯定是小市场,不会太大。就看厂家对市场的认识。你一定要看你的产品对的消费对象,只要是个人经济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对于企业,尤其对于机关,第一位是我们有多少钱买什么样的车,油不太考虑。我觉得中国市场如果跟欧洲一样的话,那么以后欧洲什么样我们就是什么样,但具体时间会有几年演变。如果我家里买两辆车,一定是买一个高尔夫,再买一个SUV。”杨博士解释说,这种心理过渡是十分自然的,就像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中高档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一样,只有经过了中高档汽车发展阶段才能返璞归真,中国不可能从经济型的轿车直接进入返璞归真的阶段。

  “很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超越国界,甚至是跨越世纪的。在上一个世纪演练过一次的场景,过了半一个世纪会再一次在中国演练,我们感觉到大的客观性和不为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在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基本的规律和趋势也是能够看到的。”

  “在研究中国轿车市场和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规律又在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现在理解中国汽车市场现在和未来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中国的特色,但在此之前首先要考虑跟其他国家相同的东西。把相同东西考虑清楚之后,再考虑不同的。这样才不至于发生大的偏差。”

  “客观的说,有些我们经常看到相反的情况,侧重中国特色。”杨博士举了一个本来是两厢,可是为了满足中国口味改成三厢的车型的例子。“这可能犯了一个基本上的逻辑错误,你在理解中国消费者的时候,首先要理解他是轿车消费者,他对汽车的功能、审美、机械性能、价格以及偏好首先是跟其他国际上国家消费者相同的。一些改的四不象的车,中国人看了别扭,外国人也看了别扭。”

  看来,在当前竞争不断升级的中国市场,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逐渐成熟起来,注重品质和品味的车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这些车将属于一个正在日益扩大的人群。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