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时间过去了,众人所关心由广本轿车引发的“婚礼门”事件,经过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鉴定。
[鉴定结论]:转向系统未发现异常情况;制动系统未发现异常情况;安全气囊是在撞击水泥隔离墙端面时弹出,属正常弹出;车身断裂部位的结构、制造工艺符合图纸和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断裂的原因是车身右侧与狭窄的刚性隔离墙端面猛烈撞击所致,其碰撞力度超过了车身结构本身的设计强度。
冲量和惯性超过极限是导致车身断裂原因之一
[新闻事件]2003年7月6日凌晨,成都市三环路一辆车牌号为川A87463红色小车由于车速过快,在穿越一座立交桥时,该车低空飞行80米后,突然着地,在巨大的冲击力和惯性作用下,该车紧紧缠绕在电线杆上,导致车上两名大学生当场死亡。
针对该事件,电子科技大学知名力学教授臧建华从力学角度科学客观地进行了解释,力学公式:冲量=速度×质量,由于车速过快产生巨大的惯性和冲量,导致前身瞬间速度为零,加速度一下子增加很多倍(加速度即速度的变化)导致惯性增大,惯性=加速度×质量,当时车左身有巨大的惯性而车右身惯性则为零。
其实,该事件与“婚礼门”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力学上讲的冲量和惯性过大,导致轿车设计的自身最大承载能力,而引发的所谓“奇迹”,在力学上只是一个科学理论的验证。
[现场描述] 左前轮先与道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的水泥护板相撞并弹起,随后右前轮也与道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的水泥护板相撞并弹起,紧跟着左、右前轮越过绿化隔离带,整个车身横过来几乎与原行驶方向成直角,继续向前侧滑约10米后,以83.4KM/h速度侧撞向刚性隔离墙,即车右后门位置与刚性隔离墙端面猛烈碰撞,在撞击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造成车身断裂。
从事件现场描述来看:高速行驶的轿车,第一次撞击是左前轮,那么左前轮所在位置瞬间速度则为零,按照力学公式:冲量=速度×质量,那么轿车的腰部和右前轮则要承受巨大的冲量。接着,右前轮在与隔离带水泥板撞击时,左右前轮速度均为零,且冲量全部转嫁到轿车腰部和尾部;最后,当车以83.4KM/h的速度滑行10米后,右后门遭受撞击。轿车腰部承受能力的设计并不是,能够承受在如此猛烈多次撞击下所产生的冲量和惯性,超出设计承受的最大限度,轿车断裂就成了必然。
轿车速度再商榷
[现场描述] 司机为了避让,在车速约达112KM/h时急打了方向,造成车辆侧滑,当事车向左前呈弧形回旋(侧滑)运动约36米,同时,前半车身砸向对面车道地面,后半车身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也被甩到对面车道的另一侧,酿成一宗3死2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车祸瞬间:时速83.4公里]
根据力学惯性的:车子刹车主要取决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摩擦系数,假设摩擦系数为μ,则刹车距离S=V*V/2gμ(g=9.8m/s2),由此可见,刹车距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摩擦系数成反比。当摩擦系数一定时,刹车距离取决于车速,如果车速增加1倍,刹车距离将增大至4倍。
实际上,从人看到情况不妙,到踩刹车使车减速,需要一段时间,这包括人的反应时间和车子的响应时间,人与人的反应时间不同,专业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仅0.1秒,普通人的反应时间在0.2秒以上。如果考虑人的反应时间和车子的响应时间,正常情况下所需总时间约0.5-0.6秒,实际上除了遇到突然的状况,大多数人的动作时间约需1秒。
按交通部门处理交通事故通常参考数据:考虑那1秒钟的动作时间,刹车距离将增大,实际刹车距离如下:
车速(km/h):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刹车距离(m):2.0 4.4 7.9 12.3 17.7 24.1 31.5 39.7 49.2
那么轿车的速度与惯性、冲量都有非常大的直接关系,因为轿车本身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速度决定着冲量和惯性。尤其在本次事件中,轿车腰部多次多角度多点承重冲量和惯性,速度至关重要。驾驶员向左打方向盘的瞬间,应采取了减速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车能继续向前滑行36米,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力,甚至两次撞击后还继续向前滑行,那么速度是否应该再商榷?
质量问题也许不是断裂的关键
报告中称:“广本车车身的地板、左右侧围、上下边梁等均是采用电阻焊焊接工艺。断裂处的焊接件……共172个焊点。按照广本厂提供的资料,其中104个焊点采用机器人焊接,68个为人工焊。”“断裂处的绝大多数焊点是钢板沿焊核呈圆孔状被拉断,而焊核保留在另一钢板上,这说明焊核的强度大于钢板强度,可直接判断焊接质量是符合要求的。”
但是,从现场的图片来看,该车的断裂痕迹比较整齐,这也说明该车底盘的钢板质量存在问题。同时,鉴定报告也明确指出:左侧车身下边梁部位有一个焊点在焊件表面粘有焊接时被挤出的金属,可判断为喷溅缺陷。也有专家指出,此次轿厢断裂,肯定和设计以及制造质量有关。
种种现象可以判定,该车问题是存在的,质量问题是不是此次事件的关键,还需进一步用科学数据和科学事实说话。无论质量问题是不是事件的关键,作为汽车生产商在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把每一个制造环节都做得精益求精呢?毕竟,人命关天,岂能视为儿戏?
本稿为独家提供 李雷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