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营销的一定要认真研究消费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随着车市行情看淡,一些厂家和经销商对消费者的认识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消费者持币待购,便说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看到消费者买别人的车而不买自己的车,便说消费者越来越不理性了,到底谁对呢?
学上有一个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作出购买决策。说得直白一点,每个人都不愿意和自己的钱过不去,如果有这样的人,他不是圣人,就是傻瓜。所以,消费者从来都是理性的,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理性起来。只是几年前市场上没有什么新车可买,消费者只能逮着啥就买啥,现在选择多了,买车前当然会有些犹豫,和理性非理性并没有什么关系。
性”这个词好歹是个中性词,不褒也没贬,但“非理性”就有些指责的味道了,说这话的人肯定有些“怨妇心态”:“我这么漂亮,怎么没有人爱上我?”于是觉得自己很冤,消费者很傻,其实真正被冤枉的是消费者。为什么没有人爱“怨妇”?这与两个问题有关:第一,她是否真的很漂亮,第二,她的漂亮是否为外人所知?再漂亮的姑娘,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命运也只能当“怨妇”了。
也是如此。一款车,如果外形不适合中国消费者,性能配置一般,价格又贵,再怎么吹自己是好车都没用。而那些真正的好车,其优点如果不为消费者所了解,也只能独守空阁。当然,消费者了解汽车的手段和途径也在发生变化。
,消费者主要通过新闻报道和广告了解汽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来感受汽车,这就要求厂家和经销商创造各种机会,让汽车真正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组织试乘试驾、举办赛事、参加车展都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手段。
报举办的广州汽车嘉年华为例,每一届都售出汽车上千辆,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零距离体验汽车的场所,消费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关心的汽车品牌进行“货比三家”,并通过试乘、试驾来感受汽车的性能,这时作出的决策当然是理性的,成交屡创新高就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向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