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又是众多05款新车登场的时候了。“(因为)大批05款新车型或增加配置不降价,或者又增配置又降价,(所以)性价比大幅提高。”有文章这样报道。
性能价格比是所有消费者都看重的购车指标。但不知从何时起,性能价格比已经悄悄地变成了配置价格比,在同价位的车型中,谁的车空间大、舒适性配置多,谁的车档次就高,就是高性价比的车,而安全性、操控性这两项最基本的性能却被许多厂家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性能价格比的真正含义,恐怕也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清楚的。由于轿车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家庭,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初次买车,缺乏对汽车内在品质的认识。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往往也是一看车长,二看排量,三看配置。常常是:同等价格的车,哪个车尺寸大、排量高、配置多,哪款车的性价比就高,而对于车的安全性、操控性却知之甚少。
于是,看着好不好,成为厂家和消费者的“共识”。
德国车皮实耐用,却缺少诸如倒车雷达、雨伞槽、语音提示等能提供便利的诱人小玩意儿,德国人只提供那些他们习惯中一辆车必须有的东西。死板的德国人会很在意车型设计上的一步到位,在关乎整车性能的材料、零部件和工艺上又不肯妥协,把钱都花在了车身结构、底盘等“看不见的地方”。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宝来、高尔夫、波罗等车型的成本居高不下,而消费者却没看见好在何处,给出的评价也是“车是不错,就是太贵,性价比不理想”。
摸透了中国人心理的通用和现代则明显的要比德国人聪明许多,不但价格低,而且配置多。比如伊兰特、凯越这两款正当红的家用车,虽然发动机性能、操控性都较为平庸,路噪也偏大,但内部空间宽敞,而“经过对中国人品位的细致调研后选装上去的”配置,更是让消费者目光所及之处充满了“高档”的诱惑。尽管这个高档是表面上的,但却能让消费者认为是“高性价比和超值的”。
性能价格比被配置价格比取代,使得中国的车价也变得离谱起来。在美国市场,大众的宝来1.8T和本田的雅阁2.4EX的售价都是在2.3万美元左右。在中国,由于雅阁的内部空间大(尤其是后排)、配置“豪华”,雅阁2.4的售价不仅比国际市场高出5万元,甚至还曾加价售车,而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的宝来却落得个叫好不叫座。
汽车的性能应该体现在哪?是应该体现在看得见的真皮座椅、自动空调、倒车雷达、雨伞槽、天窗等等所谓的豪华配置上,还是应该体现在关乎安全、操控的车身结构和底盘性能上?
前些天,在杭州一高速出口处,一辆被公认为具有“极高性价比”的某中高档轿车,因躲避一条横穿公路的狗而撞在隔离带上,车身断成了两截,车上3死2伤。面对断成了两截的车身,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它的“性价比”?
越来越多的厂家将增加配置作为提高产品“性能价格比”的捷径。在加量不加价的吆喝声中,真皮座椅、桃木内饰、气囊、电动车窗已是司空见惯,而CD音响、自动空调、天窗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了。但这样的配置与性能何干?多了这些“高档”配置,汽车的性价比就真的提高了吗?
靠增加一些所谓的高档配置来提升性能价格比,说白了,这就是蒙事儿。□杨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