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到法拉利在F1赛场上的辉煌;从为速度而生的蓝博基尼,到再度复活的世界上最快的跑车布加迪;更不要说ITALDESIIGN的Cala与让BMW也不得不钦佩的Nazca C2——意大利汽车似乎永远是前卫时尚、超凡不群的化身。
然而,离开精美的画报,离开聚光灯下的车展,当你真正踏上这个形如长筒靴的国度,现实一下子就会击碎你的幻想。
走在意大利的街边,如果是第一次来,你一定会被它古老的建筑所吸引。但也许就在你还没来得及过眼瘾的时候,耳边会突然传来轰鸣的马达声,三五或十来人的摩托车“暴走族”会呼啸而来,在狭窄的街巷间飞掠而过。
或许是因为这里狭窄与起伏不平的地理因素,像对人口的管理松散一样,意大利对城市车辆的限制似乎并不十分严格。当意大利古老街道建筑的精美、雕塑的高傲与黑衣墨镜的摩托飞车仔的嘻皮匪气、吉普赛女郎的骚首弄姿与略显邋遢同时冲入人们的视野时,是那么的刺目。而街边停放的车辆似乎也受了周遭的影响而显得破旧,不仅样式过时,色泽也不鲜艳,许多灰头土脸、没有及时清洗和修补外伤的汽车四处游荡。
在欧洲看过了慕尼黑、伦敦、巴黎或汉诺威那种满街奔驰、宝马的景象后,更觉得意大利街上的汽车不仅破旧,而且品牌也显得低档与杂乱,无论是比萨、佛罗伦萨还是世界时装橱窗米兰,都经常可以看见那些方头方脑样子老旧的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甚至挂着大宇标的小型韩国车停放在一起。
米兰的名牌大街仍引领着世界时装的风尚,但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不同,就汽车而言,人们似乎现在已无心、无暇也无力在乎外表的东西了,尽管有人认为汽车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与现代风范的“都市大时装”。
在意大利逗留上一周,我们仰慕已久的法拉利、蓝博基尼等意大利名车几乎一辆也看不到,只是偶尔一见的BMW Z4和保时捷911会让人眼前一亮。在布拉拉的断码时装超市,同样是有钱人的跑车与大多数灰头土脸的旧车挤在一起。派力奥倒是有不少,但与中国的不一样,是细长尾灯的那种。
前卫时尚、超凡不群的毕竟是少数,委婉地讲,现实的意大利汽车非常“不修边幅”。这或许和近些年意大利不太景气的经济状况有关。
米兰的一家媒体认为意大利所需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然后通过加工出口产品赚取外汇,欧元的统一与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高给意大利的外贸造成了严重冲击。另一方面,统一的欧元让许多意大利商品的价格比原来高,限制了消费,也是造成意大利经济复苏乏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2月公布的数字显示,意大利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1.1%,低于政府原先预期的1.2%的增长目标。就去年第四季度来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但比去年第三季度下降了0.3%。意大利国家统计局认为,2004年工业生产不景气是导致意大利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统计显示,2004年意大利的工业生产比上一年仅增长0.7%,其中采矿业下降了2%,加工业降幅为0.6%,汽车制造业降幅最大,达16%。
那些曾经伟大的名字布加迪、蓝博基尼现在都要靠德国大众的力量去复兴,而作为意大利最大的企业,也是当今意大利汽车的象征,菲亚特集团却一直未能摆脱经营危机。今年情人节前夕,菲亚特刚刚被通用这个无情郎彻底抛弃,但愿从通用那里拿到的20亿美元“遣散费”可以帮它渡过难关。
而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意大利中小企业正在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陷入一种既无足够的财力和技术,又无相应的人力、物力与竞争者相抗衡的困境之中。
意大利企业界和工会方面普遍对本国经济发展前景表示担忧,认为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说明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好转,仍处于衰退状态”。不久前有消息称,欧盟将会把2005年意大利经济增长率预测从2.1%下调至1.8%。
“新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好转,”米兰赫玛狮名牌店的服务员抱怨说,“现在来米兰购物的游客比去年少了很多。”
但经济的不景气似乎反而刺激了那些古老文明束不住的野性与自由的激情。马达、车轮与汽油就像是社会与公众的“精神啤酒”,灰头土脸的街车与F1赛场发挥着相似的效应,排遣、振奋甚至是忘情与麻醉。正如艾菲斯在《现代激情》中指出的那样:“某种虚无的胜利往往更能让大多数人在压抑、无奈与激情之间寻找到短暂的平衡。”
事实上,与一些曾经以文明著称的国家类似,意大利人的内心是有自卑情结的,不仅仅因为其曾经战败的阴影,仅仅从一些意大利人崇尚虚荣,喜欢在口音中带一点法国贵族语调,追求外在的惟美设计就可以看出端倪。
一提起意大利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乔治·亚罗,是ITALDESIIGN,是更多的设计概念。
大卫与海神波赛东的雕塑是静止但永恒的乐章,五六个世纪过去了,文艺复兴的力量仍强烈地传达着那个时代的声音,却不再给这里带来昔日的繁荣,满眼望去到处都是游人好奇与疑惑的目光。
如今,在这个艺术与设计之都,有太多的人从事艺术设计,以至于艺术家与艺术都被贬值了,许多年轻人选择了离开,这里还会有更多的新车与汽车文化吗?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威尼斯。威尼斯的车,就是她的“冈多拉”。但遗憾的是,我们来的那天,“冈多拉”的工人正在罢工。近年,意大利经济不是很景气,工人以罢工来要求更多工作机会和加薪的事情时有发生。
光影浮动的大运河,落日余晖下的叹息桥,耳边似乎响起了冈多拉水手的歌声,威尼斯昔日的光辉与今日的衰落一一展现在眼前。也许因为没有乘坐冈多拉的遗憾,给了我们一次再来意大利的理由。(苏既白/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