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规则
自从1998年推出带槽轮胎以来,2005年是轮胎规则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
每场赛事每位车手可使用的轮胎数量
干燥气候的轮胎数量:每位车手16个轮胎(4套)
湿润气候的轮胎数量:每位车手16个轮胎(4套)
极端气候的轮胎数量:每位车手12个轮胎(3套)
轮胎规格的数量:
干燥气候的轮胎数量:每个车队每场比赛2个
湿润气候的轮胎数量:每场比赛1个
极端气候的轮胎数量:每场比赛1个
•如果在比赛中车手更换一次,那么新车手必须使用分给原车手的轮胎。
•在四套干胎中,每位车手可分到两套不同规格的轮胎,以便在练习的第一天使用。为上述目的,一套轮胎将被视为包含相同规格的两个前轮胎和两个后轮胎。
•在第二天练习的8点之前(或者在北美进行的赛事7点之前),每位车手必须说明在剩下的比赛中将使用哪种规格的轮胎。但是,如果在第一天的两场自由练习赛宣布是湿车道的话,那么这个决定可能要推迟到12点(或者在北美进行的赛事的11点)。
•除非有必要使用湿润气候或极端气候轮胎,否则剩余的未使用干胎中的一套必须在排位赛的所有的暖胎圈以及整场比赛中使用。除非因安全原因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换胎,否则在比赛中只能因轮胎暴裂或损害才能进行更换。当汽车停下来换轮胎时,不允许加油。
轮胎的尺寸:
最大的完整轮直径——干燥气候660毫米
最大的完整轮直径——湿润气候670毫米
最大的完整轮宽度——前轮355毫米
后轮380毫米
最小的完整轮宽度——前轮305毫米
后轮365毫米
两轮之间的最大宽度 – 前轮270毫米
后轮没有限制
车轮内距直径:328毫米-332毫米(+/-2.5毫米)
带槽的干胎规则:
所有的干胎必须将周边槽平方接合到轮轴中以及每个轮胎接触面的整个圆周中。
前轮胎后轮胎
槽的数量4(均匀分布在轴间距上)同前轮胎
形状见下图同前轮胎
间距50mm(+/- 1.0毫米)同前轮胎
(两个中心之间)
* 当安装轮胎时,或者向轮胎内充气达到1.4Pa的压强时,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单位。
湿润以及极端湿润气候下的轮胎规则:
湿胎是专门为用于湿润或潮湿车道而专门设计的。极端气候轮胎是专门为在湿润车道上使用而专门设计的。
前轮胎后轮胎
深度 湿润2.5毫米以上同前轮胎
极端气候5.0毫米以上同前轮胎
最大接触面积 湿润280平方厘米440平方厘米
极端气候240平方厘米375平方厘米
(当新的安装在汽车上时)
*槽的比例湿润30%以上30%以上
极端气候40%以上40%以上
测量平方截面200毫米 x 200毫米250毫米x 250毫米
(在轮胎中心均匀分布)
*(接触面/测量的横截面)x 100 = %1)在开始第一场排位赛之前,湿胎和极端气候轮胎只能在赛务总监宣布车道为湿润后再使用,此后,极端气候轮胎、湿胎和干胎在相关比赛的剩余部分都可以使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