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无干扰路段限速过低 闲置道路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6:4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车子在通行情况良好的路段却跑不快,原因在于交管部门限速过低。”“上跨桥都限速40公里不科学。”近日,不断有市民向本报反映,目前城区道路普遍实行限速的做法闲置了道路资源,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更有读者认为交管部门限速含有罚款目的。

  针对读者反映的这些问题,昨日记者乘车就此进行了现场体验,并与交管部门进行了沟通。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对市民的上述疑问予以了积极回应。

  市民反映 限速能否灵活点?

  “视野开阔的路段,车子为啥子不能开快些?”有多年开车经验的张师傅认为,车速适当加快能有效利用道路资源。他觉得,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快一点并没什么不妥,这样就不会造成道路资源的闲置。

  张师傅举例说,成灌高速出站口到高新西区的第一个红绿灯路口有长达两公里的路段,道路模式完全是高速公路的延伸段,既没有非机动车和行人干扰,又没有道路缺口,在这种情况下限速60公里,就没有什么意义。

  “交管部门可以适当提高这种模式路段的车辆通行速度,并在两公里减速路段设置各种标牌或减速带。”张师傅说。

  一些司机对桥上和隧道内的限速也提出了异议。市民于先生说,高架桥、立交桥和隧道不准自行车和行人通行,本身已无干扰、无障碍,大部分时间内车不可能以限速范围内的速度通过,而限速定得过低,常使自己撞在交警的枪口上,结果免不了扣分罚款。

  记者体验 限速成都全接触

  昨日上午,记者坐车经过城南城西的10多条干道,实地观察了城区一环路上的高架桥、隧道、“桥上桥”和二环路的立交桥的车流状况及车速。

  上午10时,记者乘车率先穿过红星路隧道,隧道限速60公里。由于隧道单向只有两车道,即使车流量小还是显得比较挤,限速60公里感觉比较合理。

  穿过隧道驶上新南路,车就只能开到30公里左右的速度,未超出该路段限速40公里的标准。经锦兴路、红照壁街到了老南门高架桥的北入口。高架桥上限速是40公里,记者看到,刚上桥时车速已是50公里,到了桥中间车速已达到了80公里,而这时还有车从另一车道超了过去!

  随后经一环路从天府广场西侧进入天府隧道,隧道内规定限速60公里。车子按60公里时速前进,跟在后面的车很快就鸣响了喇叭,有的车甚至想越线超车。而按规定,隧道内是不允许变道超车的。“如果所有的车进隧道都慢着开,隧道外很快就会堵车。”司机告诉记者。

  记者体验后发现,城区干道虽然限速40公里,但由于受一些干道路口等因素的影响,车辆一般未超过限速的范围,即使有些路段车流量并不大,车速一般都较慢。对比干道和桥上、隧道里的限速数据,记者发现,不少高架桥和立交桥的限速与实际通车能力有些脱节。

  交警回应 限速决不为罚款

  为什么有的路段限速40公里,而有的路段则限速80公里?在无干扰的路段限速40公里,交管部门是否带有罚款目的?昨日下午,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针对本报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为什么限速标准不一样?

  回应:根据各道路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的通行情况,在确保广大市民安全出行的前提下,成都目前中心城区限制车速为40公里/小时,二环路至三环路为60公里/小时,三环路以外放射状高速为80公里/小时,而车辆在桥梁的通行时速则是根据桥梁的设计时速来确定的。

  下穿隧道限速标准为何不统一?

  回应:这是根据各隧道自身情况确定的。像红星路下穿隧道和天府下穿隧道的设计时速为60公里,且没有弯道,也无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干扰,因此可适当提高车速;而东城根街下穿隧道有一处弯道,因此限速40公里。

  上跨桥都限速40公里是否科学合理?

  回应:目前,老南门、磨子桥、双林路等上跨桥都是限速40公里/小时,原因在于车辆在冲顶过程中,当其行驶到桥上最高点的时候有一个视觉盲区,不易发现相对方向驶来的车辆,极易诱发交通事故,如果提高车辆通行速度,势必会埋下事故隐患。

  有些司机抱怨限速带有罚款目的?

  回应:去年,成都市汽车超速肇事致死达213人,是第一大“夺命杀手”。血淋淋的数据表明,交管部门限速是为了避免更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成都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交管部门对“超哥”进行处罚只是管理手段而绝非目的。当然,如个别路段确有必要调整限速,交管部门会在充分调查分析后予以适当的调整。

  记者马黎明李逢春成都报道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