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族情结为先 品牌概念不能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5:32  新浪汽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作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会议,并针对本土汽车品牌的振兴和发展等相关问题作出了提案。在提案中,李书福委员着眼于目前国内本土汽车品牌的现状与汽车工业的整体环境,对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设想。

  一直以来,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特殊产物,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最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了百姓家庭,汽车消费也正逐渐成为普遍消费。所以,在其他消费品市场上出现的品牌之争,也正越发明显地出现在汽车消费市场之中。

  中国加入WTO的几年正是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几年,也正是中国老百姓个人汽车消费迅速膨胀的几年。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不但要面对着市场的考验,同时也要承受着来自同行业竞争的巨大压力。而大多数世界汽车品牌都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品牌已经成为跨国汽车公司开拓中国市场强有力的武器,这对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的本土汽车品牌而言,是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尤其当汽车消费市场逐渐成熟,百姓汽车消费观念也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品牌与品质共同成为衡量汽车价值的砝码。

  在李书福委员的提案中,客观的分析了现今本土汽车品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品牌发展阶段问题,就是本土汽车品牌历经数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正处在一个需要继续培养以持续壮大的阶段,而正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胎儿”般的本土汽车品牌却还要承受与强大的跨国成熟品牌短兵相接的残酷现实。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十年中,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在持续进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模式也历经了不断的变迁,但最终付出的市场并没有换回能够支撑本土汽车品牌发展的深层技术。而且,作为现今我国第五大产业的汽车产业,却长期由国外公司把持着命运,汽车制造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汽车市场的重量级砝码——品牌,也是国外企业占据着优势,使得中国本土汽车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大,市场份额的比例也越加悬殊。

  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更多、更宽的支持。在国际汽车品牌发展的历史中,都有汽车企业与政府紧密无间的成功合作案例,甚至在舆论和国民的民族情结方面对本土汽车品牌进行推进,使本土品牌在一个良好、积极又富有凝聚力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

  在这些方面,中国有着丰富的市场资源和民族凝聚力,但发展本土汽车品牌,提高自主品牌价值单靠群众的民族情结还远远不够。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社会众多阶层的协同,从金融、人才、税收与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品牌价值的建立正是以品质为基础,用舆论与社会认知度浇灌才能成长起来。在硬件上我们做到了自主开发与生产,在软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上,便需要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对本土汽车品牌的支持和推进。众所周知,一个汽车品牌的建立需要在研发、生产、市场等各个环节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发展本土汽车品牌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本土品牌的热情,很多成熟的国际汽车品牌都得到过政府在研发经费、技术力量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只有放宽本土汽车品牌的金融政策,进而增大研发和生产力度,才能提高产品品质,进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本土汽车品牌。

  中国加入WTO以后逐年降低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看到本土汽车品牌崛起的迹象。吉利汽车用了6年的时间使汽车产量达到27万辆,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承诺,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中,尤其在经济型轿车消费市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使众多的中国老百姓提前过上了有车的生活。并且,吉利汽车作为民族汽车品牌,不但供应国内家用车市场,更将产品远销国外,使中国制造的汽车驶向全球。以吉利为代表的本土汽车品牌,正处在一个需要大踏步前进的阶段。

  在这样最为关键的时刻,本土汽车品牌需要更加深层的政策扶持与市场氛围。本土汽车品牌正在困难与压力中与强势对手拼搏,只有在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关注下,才能迎来民族汽车工业的春天。(库博/文)

(编辑:邵京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