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书福两会议案:大力发展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 14:20  新浪汽车

  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440多万辆,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将超过2000万辆。如果在未来的十几年,汽车市场继续保持每年增长30%的速度,将会给我国的能源、环保、交通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汽车的快速增长,已经带来了能源短缺、环保压力增大、交通问题突出等问题。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为此,我们应提早研究对策,寻找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方式,逐步理顺能源与环保方面的政策,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及环保与汽车增长的矛盾。

  一、能源危机与安全问题严重

  2003年,我国原油生产1.69亿吨,石油进口1.19亿吨,其中原油进口超过9000万吨,原油进口量与2002年同比增长近3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受我国原油生产资源限制,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逐年增加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达到60%。中国在保证石油供应和石油安全方面,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二、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目前,我国多数大中城市都面临相当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部分大城市中,机动车对一氧化碳(CO)、碳氢化物(HC)及氮氧化物(NOX)的贡献率已超过50%,有的达到90%以上,部分城市被列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三、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在能源和环保方面优势突出。

  所谓经济型轿车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轿车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二是指价格便宜。目前国内符合这个定义的车型,大致是发动机排量在1.4升以下、价格在10万元以内。据统计,小型的微型汽车5辆车排在一起,大概只相当于3辆多中级别轿车排起来占用的空间,这还没算宽度。其机动性和停车空间都优于其他车辆。

  小型车辆排量小,污染少,节省能源(包括制造成本、燃油和养车费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新材料的使用是经济型轿车的主要特点,由于车身重量的减轻,油耗降低,排放水平也得到提高,同时,前软后硬的“安全车体技术”和安全气囊也在许多经济型车中得到应用。

  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型轿车都是家用轿车市场的主流,倍受消费者青睐,发展经济型轿车产业更受到各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欧洲、日本和韩国等,节能、环保、紧凑型的经济型轿车,能享受到其他车辆没有的一些优惠政策。

  四、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对发展自主品牌有利。

  国内外已有数位专家得出结论:WTO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豪华车和大型车辆以及供应行业的冲击,而不是对小型、低价车辆的影响。要增强汽车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造民族自主品牌,应该大力发展小型和低成本车辆。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型轿车产业的发展道路多年来一直良多坎坷。首先是轿车消费政策中的限制性因素;其次是一些主要轿车消费和制造区域的歧视性和壁垒性政策因素;其三是以公车消费为主的轿车消费结构因素;其四是视轿车为身份与地位象征的贪大求洋的消费观念因素;其五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牌照拍卖政策等因素,使用户不愿购买小型车,因为一张牌照就要四万多元人民币。

  在我国,对小排量车和大排量车征收的过路过桥费、城市增容费、牌照费等,包括停车费,基本都一样,但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却有很大差别;同时,我国对所有车辆一律采用与欧洲一样的排放标准,但对待经济型轿车和其他小型车辆的政策却与欧洲大不相同。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利用资源水平较低,同时,由于我国人均所得水平不高,整体消费能力相对低下。这种情况下,走轿车消费全民化的路子,发展经济型轿车和小型汽车产业,是较为经济、理想的选向,符合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国家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汽车的要求。

  因此,发展小型车辆,可以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城市交通战略、大气污染防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相衔接,形成互动的良好机制。

  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能源利用与防治污染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而这都离不开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发改委、环保局、税务局、财政部、公安部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大力支持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辆的发展。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