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以36%的世界第一速度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生产方面的投入已经够生产270万辆汽车,但中国想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的愿望仍然只是空想。
在商务部刚刚发布的《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对中国汽车业的“韩国模式”给予了批判。
韩国模式无济于事
在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期,曾经以大宇、现代、起亚三家企业为龙头整合国内汽车业,这种模式一度在中国受到追捧。
但贾新光认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了120多家汽车厂的混乱局面,许多厂家投资已经很大,要整合根本无法下手;同时,中国的三大汽车集团没有包打天下的实力。因此,韩国模式在中国绝无复制可能。
贾新光也驳斥了中国将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的观点。他表示,尽管目前中国汽车生产能力飞速上升,但跨国公司在中国造车只是为了占领中国汽车市场,目前没有通过中国大量对周边国家出口汽车的计划,中国本土的汽车资本力量、品牌都还很弱,根本无法撑起这顶“大帽子”。
中国市场是“救命稻草”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却是深陷漩涡的跨国汽车公司拼死相争的“救命稻草”。
2002年至今,大众汽车全球销量进入低潮,但它在中国的销量却取得了36%的高增长,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也是这样。
因此,即使面临中国汽车生产将会过剩的预期,各大跨国汽车公司仍然坚定不移地扩大在华投资。根据2004年北京车展上通用、大众、福特、丰田等公司公布的计划,贾新光估计,到2006年-2008年,中国汽车生产能力将出现大量过剩。
同样的,在贾新光看来,去年5月由上海通用掀起的汽车价格战也不是短期战役,而是各大跨国汽车公司为了保住中国市场进而保住全球市场展开的“铁血攻击”。
“得中国者得天下”,贾新光认为,通用正动员全球的资源来进攻中国市场,而上海通用和大众在这个战略问题上早已心领神会,因此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迅速反应。
国产汽车无力还手
面对跨国汽车公司的投资狂潮,大大小小的国内汽车厂商却毫无还手之力。
贾新光说,去年前10个月,国产汽车品牌最高只有不到7万辆的产量,而以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为代表的合资汽车厂商产量都在10万辆以上,最高的突破30万辆。
合资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主要生存方式。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内汽车业老大一汽目前只靠着与日本品牌马自达合资生产来生存,而二汽的外资合作方更多达6个,被戏称为“七国八制”。这里面有一个重大弱点,即缺少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以此为背景,国内汽车厂商很大程度上只能扮演一个角色——跨国汽车公司的赚钱帮手。晨报记者 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