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州石狗:散布民间的“兵马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10:55  南方日报
雷州石狗:散布民间的“兵马俑”

雷州石狗

  引子

  忠实的狗虽然经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把守门口的守护神却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而代之的并不多,但在湛江地区的雷州半岛,由石狗驻守门户的现象比比皆是。据调查,雷州境内现存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人们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然而,雷州先人一边崇拜狗,将它当作图腾,而另一边,雷州人却把屠刀挥向狗,狗成了他们大快朵颐的对象,“到雷州吃狗肉”似乎成了雷州美食的招牌之一。如此背道而驰的怪象,就在雷州这座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上演。

  雷州特色景区景点

  邦塘古民居、东林村古民居、朝溪古民居、昌竹园古碉楼、中国珍珠第一村、鹰峰岭古火山遗址等值得一游。

  雷州交通

  ▲自驾车:广州到湛江市区大约490多公里,从广州出发先上广佛高速,转佛开高速,再转开阳高速,从阳江出转325国道抵达湛江,转207线到雷州。

  ▲坐汽车:省站乘大巴直达雷州,或者先乘坐广州到湛江大巴,到湛江汽车站后转乘到雷州班车。

  ▲坐火车:乘坐火车到湛江市区,每天有来回班次,卧铺(中铺)212元左右(参考价格),然后转班车抵达雷州。

  石狗散布城乡

  雷州城乡形态各异的石狗星罗棋布。一进古城,在城门古道、巷口,或者在雷州乡野的村口、村民家门口、河边水口甚至古墓前,记者经常会看到或坐、或蹲、或伏,用石料雕刻而成的石狗。

  在出雷州市区路过附城镇的一处古村,记者看到两只体形高大的石狗安放在进村大路口,这对石狗左公右母,左边的体形稍微大一些,伫立在绿油油的水稻边异常显眼。

  在石狗最集中的雷州市博物馆,百犬群集的壮观场面让人叹为观止。这里收集了散布民间的许多石狗珍品,虽然由于岁月冲刷,它们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已显苍老,但艺术风格清晰可辨,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咧嘴含笑,有的肥头大耳,有的憨态可掬,造型直观,雕工粗犷,体形千姿百态。

  有人估算,雷州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1.5万只至2.5万只。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些有人格化的造型,而有一些则只是抽象派的简单雕刻,石狗特征鲜明,各具特色。

  据雷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如同中原地带常见的石狮子,狗受到当地人特别的崇拜,每逢初一、十五日,雷州先民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近几年,来自各地的学者在观赏石狗后呼吁开展保护工作,他们认为:“雷州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对研究南粤民族文化融合历史和古人的图腾崇拜极具价值!”

  为此,已经意识到石狗价值的雷州市政府专门通过该市博物馆征集石狗雕塑。如今,雷州市博物馆已征集到数百只年代不同的石狗摆放在该市博物馆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参观。

  石狗形态

  今日雷州石狗博物馆展出的石雕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1市斤,有的脚踩铜钱,脖子上挂贵钱绳。有些造型奇拙古怪,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有些石狗具有硕大的生殖器,尽显雄者的阳刚之气,反映着古代雷州先民对繁衍生息的追求。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石狗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对石狗的崇拜唐宋时期盛行,而明清达到鼎盛。

  不过仔细追究起石狗的具体功能,倒是发现,石狗大多被用来守卫门户、镇守江河、守护坟墓,也有石狗被当作干旱时能将甘露的神灵或者能赐子降福的仙人。

  一般说来,守卫门口的石狗比较温和,有时面带笑容,雍容大方。而守城的石狗则体形巨大,表情威严,在雷州通往海南的古时官道上就有一头石狗,加上底座的柱子有4米多高,守卫着雷州城;而有一些石狗被安放在墓地守护,在雷州调丰就有一处这样的墓地,由6只石狗守卫着,不过现在石狗只残存两只;还有些石狗被当作求子的神灵受到拜奉,这些石狗的生殖器硕大,反映了古人对生殖器的崇拜。

  雷州博物馆征集来的石狗由于来源地不同,风格也稍有差异,来自覃斗最多,形态各异,多像猪像熊,比较温顺;而北和站收集来的石狗形态较凶猛,有的像老虎。而来自古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石狗坡”的石狗,距今已经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

  在雷州当地流传着不少关于石狗的迷信传说,据说石狗博物馆征集到的55号石狗的鼻子是后来补上去的,因为之前一个粗心的年轻人不小心碰烂了狗鼻,紧接着这个年轻人的鼻子也烂掉了,后来他回去修补好了狗鼻子,自己的鼻子也很快就好了。

  石狗博物馆里收集的被命名为304号的石狗出自清代,人们能从石狗留着的辫子推断出它诞生的朝代;而有的石狗已经被人格化,母狗的头发刘海明显,头发弯曲。210号收自于海边,石狗背穿叶网纹,脚踏鱼网,这些是以渔为主的生活的反映。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这根锚的保护,能够平安返回。

  从石狗的年代看,最先的只有简单轮廓,似像而又非像,后来的石狗才讲究神态,雕刻工艺从朴拙粗旷渐趋雄健典雅,福德兼备。

  石狗文化

  到过雷州的人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上千年来一边敬拜狗,却大啖狗肉。用它守卫家园、镇江固河。而另一方面如今雷州市最流行的菜式便是狗肉的各种吃法,记者在雷州街头经常能见到载着狗肉的摩托车穿梭送货,而在冬天,狗肉火锅更风靡大街小巷,街头大大小小的食肆几乎无一例外地经营狗肉生意。为何在这个地方,敬狗和吃狗两种背道而驰的现象同时发生?

  记者采访的民俗学家认为:雷州半岛居民的祖先原来属于黎族,唐宋以后,又有瑶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迁入,相传大多来自福建,途经粤东而至,在雷州定居,雷州至今幸存的大量石狗与迁居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有关,例如瑶族历来就有敬重狗的风俗。但后来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独尊的局面,在不以狗为图腾崇拜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习俗,所以由于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今天在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背的两种民风。

  在隋朝之前,由于接近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被认为是瘴雨蛮烟之地,从唐代开始,雷州出现了“阎有塾堂,巷有校室”的文明局面。唐宋名宦李晋、寇准、李纲、胡桂、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后受贬南来,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传播辉煌的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北宋名相寇准的功绩尤为显著。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随着北风南渐,中原风俗和文明传播到了中国大陆最南端,与当地原有的文化融合共生,导致如今看来的矛盾现象。

  记者曾经在粤北连南和粤东潮州分别采访过瑶族和畲族,当地也有敬狗的习俗。被瑶族和畲族崇奉为先祖的盘瓠被称为“龙犬”,有“猛虎之威”,而在畲族的采访中发现当地至今还以歌曲形式流传着关于神犬的神话传说。

  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向石狗烧香求拜。

  在古雷州,除了狗之外,龙也是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这和中原地区差异并不大,由于雷州多雷,每当夏天,乌云常生,电闪雷鸣,台风到来后树拔屋倒,所以经常有人意外身亡。在古代传说中,龙与雷公同体,所以雷公多为龙形(当然也有牛状的)。古人的图腾崇拜遗留至今的实物便存贮于庙宇、牌坊和石雕等当中,而石狗则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崇拜物。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但至于上千年来石狗在民族演变和古人图腾崇拜中所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

  景小华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