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是个让人散淡的城市。
远近的山峦像水墨般清淡,悠缓的漓江优游着如同漫步。这个城市的居民一大早起来,也散淡着在山间水边打着太极拳;在山路上走,登到高处,喊一两嗓子;在江里悠然地游着,有人还舒服地躺在水里,抽一支烟……出租车、公交车都不那么紧张地按照小城的节奏开着,也是一脸的悠然。城市就在散淡的山水里,市民出了自己的家门就到了街树繁茂的山边水边,还有包山容水的公园--这些山水就像是每一位市民的后花园里的,让人亲切。桂林人大都不急着做早餐,遍布大街小巷的米粉店就是市民的厨房。桂林米粉一直一统桂林人早餐的天下,外地的什么花样的早餐都很难挤进桂林。晨练后,来一碗米粉,桂林人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时光的脚步在这轻柔的山水间慢下来。市民就可以感受到时序的变化:每一天登山登到最高处,日出的时间在细微地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不经意的--好像一愣神的工夫,季节转换了。头上飞来飞去的燕子没有变啊,可龙隐路上红叶已经染出了秋天的气息。
下了山,出了公园,市民们上班的上班,看店的看店,不上班不看店的老头老太太就赶了早市,买了青菜萝卜搭一站两站免费的公益车回家。
城市改造的步子大了,城市的风格也在变化。十年前,榕湖边竹影摇曳,市民们在路边的竹丛边的躺椅上随意地躺着,下棋喝茶。现在没有了原生态的竹影,也少有了穿着背心的老头们在街上喝茶聊天的悠闲--城市规整得越来越好,自然的一面便被侵蚀--过些年,人为的雕饰又被岁月洗去,城市的格调就这样成长起来。
桂林的慢和山水的柔和曼妙自然有关系。其实,慢本来就是桂林城的节奏,于是桂林就做了“水文章”,疏浚了“两江四湖”,让游人慢慢乘着船游整个城市。说到底,桂林水上最适合的交通工具是竹排,陆上最适合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随着大量私家汽车、统一的游船的涌进,桂林的“慢”也带来了一些肤浅的躁动。
桂林人可能是涉足旅游业最早的市民,旅游从业者在十几二十年前是淘金者,他们或多或少捞了一把,直到现在还怀念那些“钱好赚”的日子。这也让有些桂林市民带有一丝投机的心理,外地人的钱好赚啊。于是,免不了做些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事情:黑导游把客人带到娱乐场所宰客啊什么的;出租车司机会免费带着你到珠宝商店去淘金……这些贪小失大的小算盘自然会影响桂林的声誉,让人觉得桂林人的小家子气。
桂林的男人安于现状,被小城生活浸润着,似乎缺少一点阳刚之气,小日子过得未免琐碎平庸;桂林的女人却更外向些,在街上骂架的多是女子,桂林美眉嫁到韩国、日本、台湾的也多,漂洋过海去奋斗自己的前程,留给街坊一个个传奇。
小城人的善良又让人感动。比如外地人问路,桂林人绝大多数会仔细地为你指路,甚至会帮你带路。桂林的出租车、摩的不会像有些城市那样绕道赚昧心钱。你打车,说了目的地问了价嫌贵,司机会告诉你怎么乘坐最便宜的公交车,告诉你最近的公交车站在哪里。
桂林是旅游的金字招牌,可是慢节奏生活的桂林人还没有找准桂林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有时未免做一些花下晒裤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桂林做“水文章”做得成功,但尚欠深入;而与水文章一起做的“城市亮化工程”,就让人扼腕叹息了:五彩缤纷的灯光一照,象鼻山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漓江成了一条没有个性的光带--这也许是急于让人发现桂林的“急”造成的。桂林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是山水自然风光,没有了自然,桂林就会在热闹喧嚣的虚幻中迷失自己。水文章也要深入去做,不仅仅做好表面的城市建设,更要从城市文化理念上研究水文章的核心是什么。水文章是环保文章,核心是“上善若水”的自然文化和人文传统,要从根本上下工夫:如果漓江的水位越来越低,水文章做起来肯定是没有根基的。
桂林成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让桂林人欣喜。但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值得反思,桂林的魅力在哪里?安于已有的魅力,放弃原有的自然安闲,被金钱激起急于求成的欲望,恐怕会让桂林的魅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