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行业,周期大致有两类:成长周期以及成熟周期。
我们认为,对于汽车行业,成长周期亦或成熟周期判断的关键变量是:一、人均汽车保有量高低;二、购车行为属于初次购买亦或更新重置;三、近年行业销量是快速亦或缓慢增长;四、汽车业利润主要来自制造业亦或汽车金融。
“成长周期”成立的条件是:
★人均汽车保有量低;
★购车行为属于首次购买;
★行业销量快速增长;
★利润主要来自于制造业。
“成熟周期”成立的条件是:
★人均汽车保有量高;
★购车行为属于更新重置;
★行业销量缓慢增长;
★利润主要来自于汽车金融及相关多元化。
我们认为,美国汽车产业周期基本可定义为“成熟期”。我们目睹了此间,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轻型车缓慢的销售增长率、行业较低的产能利用率、通用汽车利润的浮沉以及利润构成的变化。
细查通用汽车2003年净利构成,我们发现:其汽车制造部门盈利微薄,而主要依靠汽车金融部门GMAC。而GMAC盈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汽车金融领域,44.9%的净利来自于房屋。
我们不禁要问,在进入成熟期后,除了“汽车业产业链利润将从制造环节向汽车金融环节迁移”外,是否意味着“汽车金融业务也要开展相关多元化”呢?
我们认为,就“长周期”而言,目前中国乘用车行业依然处于“成长阶段”,总体趋势向上。
理由是:
★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持续看好;
★目前我国每百人私车保有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83辆,2003),购车行为属于首次购车。
这会在能源、交通约束弱化时对中国汽车消费长期增长构成重要支撑。
但就“短周期”而言,利润波峰出现在2004年4月,目前处于“从波峰向波谷”运动过程中。我们预计,此轮短周期调整期有望持续到2006年年中。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轿车业在经历2-3年的高速增长后,回调一般应历时2年。
而2006年中期前后,乘用车行业盈利能力有望见底回升,预计届时需求将增长25%以上,产能利用率回升至61%,国产化率显著提高(经过两年困境)、汽车成本环境有较大改善(国内汽车钢板全面投产、其他大宗原材料价格从2004年价格的顶峰基本回落至正常值、电力价格稳定)。
盈利能力向国际看齐
我们预计,从此轮调整开始,未来中国乘用车企业盈利能力将迅速向国际厂商看齐。
其驱动因素有二:
★对外开放、资本流动引发利润平均化。国际厂商通过国内设厂轻易绕过25%关税壁垒,国内企业的竞争直接演变成合资企业的竞争。而合资企业的竞争将演变为跨国汽车厂商综合实力的竞争,其盈利能力水平将迅速向其母公司靠拢。我们注意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价格水平率先与国际接轨;随着价格战的开始,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逐渐抬升,逼向国际水平。
★广义成本结构日趋相像。过去中国乘用车企业很少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将快速上扬;而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也将随着“两免三减半”的结束及“内外资所得税”的并轨,趋于消亡。
我们预计,中国厂商5年内平均化的净利润率水平将从目前的10%下跌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