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的讨海生活
近海拉网作业
“退潮了!”
下午5时,我坐在平潭岛澳前镇那条有些破损的防浪堤上摆弄着自己的相机和三脚架。和我一样等待日落的是65岁的当地渔民老钱,一个不苟言笑却有满肚子关于海的故事的古怪老头儿。
现时,虽然我们同坐防浪堤,但目的并不一样。老头儿更关心的是海面上的马达声,他的儿子和孙子出海就要回来了,我相信,眼前的大海对他来说基本上熟悉得像自家的田头。
事实上,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平潭岛就有闽越先民生活的足迹。在平潭岛平原乡南垄村,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大量几何印纹硬陶片,多属生活用具,以及石斧、石锛、石戈、石凿、石坠及石纺轮等生产工具。而到了清光绪年间,平潭岛的渔户已超过3000……
夕阳下浪漫的沙滩不属于讨海人
晒制海盐能给渔民带来一些收入
退潮的海浪已显得乏力,一群群漂亮的滨鹬在沙滩上忙碌着,用长长的喙试探着沙滩上每一个细小的缝隙,它们要乘着日落之前填饱肚皮,并给窝里的雏鸟带回食物。“哦!讨海的日子并不浪漫!”老钱嘟囔着,海面上终于传来了“突!突!突!”的马达声,老头儿本来黝黑的脸已经被夕阳染得通红。“小伙子,一起去看看!今天说不定会有大个头的!”我自然乐意去探个究竟,尤其是对于“有没有大个头的?”这样诱人的悬念。海滩上,一个穿黄色橡胶衣的中年人和他的同伴——从相貌上看显然是他的儿子,熟练地将小舢板推上了岸。老钱并不上去帮忙,用有些威严的眼神看着他的儿子和孙子。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他都是这样一副神情。他的孙子小心翼翼地卸下了舢板上的引擎,他儿子则拎着一个塑料桶,一脸沮丧地走了过来。桶没有满,倒在沙滩上的渔获有两条比海碗直径大不了多少的锅盖鱼(鳐鱼)和很新鲜的带鱼,有几条居然还活着,但都小得可怜,似乎并不比皮带宽多少,还有3只巴掌大的青蟹,余下的就只有些不值钱的刺豚和寸把长的杂鱼。也就是说,没有“大个头的”,没有悬念。老钱显然有些失望,但也没说什么,只是嘱咐儿子和孙子赶紧回家吃饭。
在老头儿眼里,夕阳下浪漫的沙滩只属于游客,他关心的只是今天的渔获和明天的天气。他很清楚,大海早就不是阿里巴巴的藏宝洞了,它变得越来越吝啬。当然,归根到底,这是人们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捕捞带来的恶果。
平潭岛台风频繁
六七千年前平潭岛已有先民生活
澳前码头每天清晨都有远海返航的渔轮靠岸,大箱新鲜的带鱼、鱿鱼被抬出船舱,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进了在码头等候已久的各式冷藏车里,然后这些渔获将会出现在超市、菜市场、摊贩以及人们的餐桌上。老钱很是羡慕,羡慕那些钢质的大海轮和它带来的丰富渔获,他家的小舢板只能在近海,确切地说,只能在家门口的那一小片海域作业。“那里几乎没有什么鱼了。”他说,即便是这样,日子还得过下去。在海岛上,船和渔网就是渔民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其意义好比牛和犁之与农民。在澳前镇,请师傅做一条最普通的木质小舢板需要1500元,一套外挂式的引擎起码需要5000元,进口的大功率引擎则要7000元以上,再加上燃料、渔网等费用,生产成本就不低了。“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他说。
实际上,平潭岛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闽越先民在岛上生活,在平潭岛平原乡南垄村,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大量几何印纹硬陶片,多属生活用具,以及石斧、石锛、石戈、石凿、石坠及石纺轮等生产工具。而到了清光绪年间,平潭岛的渔户已超过3000。
岛上的女人们习惯讨小海碰运气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岛上的渔民在家门口已很难打到鱼了。1985年,当地政府开始扶持沿海渔民发展远洋捕捞。在平潭,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94年时,私人合伙购买千吨远洋渔船已经司空见惯,但仍有不少渔民因经济条件或其它原因,依然继续着传统的近海捕捞方式。
有一种海洋生物得到了渔民们的特别“照顾”,海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渔民的图腾。渔民们相信,外表憨态可掬的海龟会在渔船遇险时浮出海面,拯救他们脱险。所以,如果在渔网里发现了海龟,渔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海龟壳上刻上自己的姓名和放生的时间,然后把海龟放归大海,希望万一遇险之时能得到海龟的帮助。尽管这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但每年开渔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平潭,中国很多地区的渔民在祭海仪式上都要放生海龟,以示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
“人定胜天”在渔民们看来是近乎荒唐的,他们对大海、对大自然始终充满了敬畏和崇拜。退潮后,总有一些冒失的鱼类和贝类在沙滩上“搁浅”,滨鹬不厌其烦地用喙试探着能够果腹的一切生物,同样来碰运气的还有岛上的女人们,她们的男人都出海去了,捡些贝类既是消遣,也能为晚上的餐桌加一道菜。她们和滨鹬一样准时地出现在退潮后的沙滩上,渔民们称之为“讨小海”,一个“讨”字,就表达了以海为生的渔民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
尽管渔获日减 平潭岛人依然爱海
那天下午4时的海滩上,我遇到了正在沙滩上收网的一队渔民。网的一头是由小舢板拉出去的,在近海兜了一圈后,再回到沙滩上慢慢收拢。网很大,需要10个人分两组才能拉起来,每个人身上都有个梭子样的物件,用来将网绳系在自己身上。每个人像水车一样轮流替换位置,渔网就像一个米袋缓缓收紧着口子。
“你们每天都这样打鱼?”
“今天来了客人,家里没鱼了,才来下个网的。”
“这一网能打多少鱼啊?”
“也不多,够吃就行。”
尽管渔获越来越少,而且近年平潭岛还要遭受被当地群众称之为“东洋水”或“东洋涨”的外来型赤潮的污染,使海产养殖蒙受损失,但大海还是没有拒绝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渔民们就像在自家的菜地里一样接受着大海的馈赠,他们也逐渐明白了循环利用资源的道理,而不再一味地索求。“禁渔期”,对海洋生态资源的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
网被拉了起来,“谜底”也就揭开了。10个人,大半个小时的忙活,所得的渔获还装不满一个塑料桶,一斤以上的鱼几乎没有,但渔民们依然高高兴兴地准备撒第二网,几个来岛上游玩的女游客兴高采烈地想前去帮忙,却遭到了渔民们的大声呵斥。因为她们横跨了渔网,而在渔家的一些习俗中,渔船和渔网都是圣物,长久以来的传统是,女人不能上船、不能跨越栓船的缆绳、不能跨过渔网,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颇多的忌讳也反映了渔民在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面临着大海,海岛上的人们只能向海来讨生活。尽管目前来看,这并非是唯一的选择,但多数人依然依靠着海洋的馈赠,一如他们的祖先。当然,大海有时候喜怒无常,但多数时候,它会带来富含海洋生物的洋流,季风会带来珍贵的降水,如果我们不是有意或无意地改变了一种平衡,我们的渔网里依旧会沉甸甸,我们依旧会有湛蓝色的如同液态蓝宝石般的海水,甚至仅靠蒸发海水生产海盐也能带来不少的收入,讨海的人们与海的关系永远应该是依赖与和谐而不是改变或征服,相信这样的前提下,大海依然会是慷慨的。
平潭岛特色
在地质构造上,平潭岛属于闽东火山断层带和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岛上的岩石大多属于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花岗岩与石英砂蕴藏量丰富。而传统建筑上所需要的木材就相对稀缺,岛上的渔民就地取材,利用这些岩石建造自己的居所,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海岛民居。
由于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平潭岛形成了季风明显的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年均风速6.3米/秒,沿海地区年均风速8.9米/秒,全年≥8级风力的天数在85天以上,台风活动影响更是频繁,每年一般3—5次。台风袭击,沙土飞扬,常伴有暴雨狂潮。所以,岛上的民居无一例外地在每一片瓦片上加上了重重的石头,以防台风过后片瓦不存。
平潭岛地理
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这里是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含海涂面积6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的福建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平潭岛。当然,靠海为生的渔民占这个拥有近40万人口的海岛的70%,在全岛15个乡镇中,纯渔业的乡镇就占了9个,还有3个渔农兼营的乡。大黄鱼、梭子蟹、鱿鱼、对虾、石斑鱼、真鲷鱼及扇贝、鲍鱼,是岛上渔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海产品。
图/文 许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