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程远有话就说:井喷过了 家轿元年仍没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 11:23  中国青年报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上不时有关于“国民车”的报道和论述,有几位新闻界同仁还来电话,要我谈谈对“国民车”的看法,这使我想起十多年前那场“轿车进入家庭”的争论。尽管当时争论焦点是轿车能不能进入家庭,但也直接涉及到什么是“家用轿车”的概念。争论不了了之,是因为争辩双方都言之成理,最终是消费者的实际市场购买行为给争论画上了句号。

  窃以为,现在大家谈论的所谓“国民车”,其实就是当年“家庭轿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国家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包括单身家庭。凡是拥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没有被法律剥夺公民权的居民,都应该属于“国民”范畴。家庭有贫富之分,“国民”的身份更是复杂多样。那么,进入“家庭”的轿车,即“国民”所拥有的轿车,是不是可以简单划一的用一个标准来定义呢?

  以本人在车界20多年的采访经历而言,感觉“家庭轿车”似乎是中国人的特有概念,国外汽车界来到中国的人士,尽管谈“轿车进入家庭”、“三大三小”,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汽车生产大国还是不生产汽车,都没有特别强调什么是“国民车”或者“家庭轿车”,而是分公车私车,私家车比例一般都高达80%以上。众所周知,汽车发明伊始,就是私人购买,只有在我们国家,当“私人购车超过50%”也算是一大新闻。

  国外私家购买的车子的什么样都有,既有我们所称的“轿车”,也有各种商用车,包括所谓的皮卡、MPV,还有专门供外出旅游、野营的“房车”。至于“轿车”,也是高中低档齐全,市场上有什么车型,就有什么样的“家庭用车”。美国国土面积大,汽油也便宜,购买大尺寸、大排量的车就很普遍,在美国人的概念中,排量2.0以下统统算是“小型车”。而欧洲人口密度大,汽油价格也贵,购买小尺寸的车子就比较流行。在日本,政府对小排量车实行特别优惠政策,1升以下的车子占保有量的40%多,泰国则几乎是皮卡车的一统天下。保有量大的车子,也没有被特别冠以“国民车”或者“家庭轿车”的称号。即使在日本、韩国都有“轿车进入家庭元年”的说法,但并没有特指那个品牌,或者那种车型就是“国民车”或者“家庭轿车”。

  上个世纪初,福特发明了T型车,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由于采取了流水线生产,最低售价仅350美元,相当普通工人几个月的收入,使汽车由有钱人手中的玩物,变成了普通人的交通工具,1927年停产时累计销售量达到1500万辆,后人将其“追认”为“国民车”。1999年11月《财富》杂志的世纪末系列评选中,亨利.福特被评为世纪商业巨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头子希特勒也提出“大众车”的概念,“大众公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开发生产的“甲克虫”,也因为其简单实用,价格便宜,创下了2000多万辆的销售业绩。

  我们知道,福特早就不再生产类似T型车的产品了,现在是从林肯到Ka车,什么都造,还收购了美洲豹、陆虎、沃尔沃等一批高档车品牌。而德国“大众”,也是早就不再“大众”了,恢复生产的“甲克虫”也是徒有其名,售价高达4万多美元。它还收购了奥迪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等高档豪华车品牌,自己又开发了“辉腾”顶级车,企图与奔驰宝马并肩齐名。而奔驰却开发出了Smat,宝马推出了Mini,又都是超小型轿车。这些售家从1万多美元到百万美元的车,基本都被卖到了“国民”的“家庭”中,能说它们其中哪个不是“国民车”和“家用轿车”吗?

  从世界范围来说,汽车已经是超成熟产业,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更使汽车成为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轿车产品的种类、型号千变万化,用一款车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更多地是追求个性化,而不是同一化。所以现在尽管世界上汽车企业的数量大为减少,而每年制造出来的汽车品种却大为增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了。“大批量”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像福特T型车、大众甲克虫这样的销售奇迹将绝对不会再现了。

  我们特别提出“国民车”和“家庭轿车”概念,是因为我们轿车发展刚刚起步,尚未进入家庭大量购车阶段,经济型,即小型车在价格上能适应更多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从厂家来说,多卖车自然可以多赚钱。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说,少消耗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当然也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利益。

  但是,中国一是人口众多,二是差异化大,想用少数几个车型满足广大“国民”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加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享受政策的不同,中国现在不仅不同地区贫富差别很大,从事的工作不同,收入差别更大。一方面是1100万元1辆的宾利、700多万元1辆的迈巴克,车展尚未展出,便被人订购走了。另一方面,十多年前开始在东部沿海热销的价格低廉的微型车,如今性能大为提高,价格又下降了一半,只有2万多元,在西部地区还没有出现热销局面,即使3万多元的夏利,对9亿“农村国民”中的绝大多数来说,仍是个不可企及的天文数字。所以在中国能“进入家庭”的汽车,是不能够“一”而概之的。而且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层面的“国民”,绝对数字都是一个巨大的量,所以任何档次、价格的车型都有不小的购买人群。

  从理论上讲,位于“塔基”的穷人总比富人数量大,价格便宜的车应该比价格贵的车好卖。但是在中国,这个规律并不完全发生作用,常常是“骂贵的,买贵的”。欧洲、日本颇受欢迎的两厢车,在中国却长期遭受冷遇。售价最便宜的夏利轿车,并不是最早突破100万辆的车型,而且一直处境艰难,被一汽兼并以后,刚刚扭亏为盈不久,今年又将重新戴上了ST的帽子。懂车的人几乎没有不说富康非常适合家用,但是在市场上就是销不过技术含量比它低的三厢车。最近标致307上市,又重演了宝来POLO当年上市的情景:越是高配置、价格最贵的车型卖得越好。

  我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但是轿车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现在进入购车行列的人口比例还很小,基本还属于有钱人范围。资料显示,国内20%的人群握有80%的金融资产, 而10%的人又占有了全部储蓄的66%。所以经济上处于低层的公众仍离轿车很远。总销售量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十分之一的人口就相当一个日本,六分之一人口就相当一个美国。所以,尽管轿车市场“井喷”过了,中国的“轿车元年” 仍然没有到来。

  本报记者 程远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