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车展:日系车三巨头抱团而战“珠三角”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 10:14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广州车展:日系车三巨头抱团而战“珠三角”

图为NISSAN品牌展台

  广东汽车保有量居全国首位,珠三角地区汽车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1/3,而日系车一向是这一地区的执牛耳者。本次广州车展,日系车成为“绝对主角”,这表明,日本三大汽车公司抓住广东、珠三角市场,乃至以广州为跳板抢占东南亚市场的意图已非常明显。

  “这次广州车展,完全是日系汽车公司在唱主角!”11月22日,第二届广州车展媒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率先入场参观,许多记者得到了这种强烈的第一印象。

  除了广州本地的记者外,来自外地的记者大多是三大日本汽车公司——丰田本田日产邀请的客人。随着今年9月广州丰田的成立,这三大公司全部完成在广州的落地,对它们而言,参加广州车展可谓是“主场作战”。因此,三家公司展场总面积超过了5000平方米,其中,丰田和本田各自拿下2000平方米的展位,日产在1500平方米以上。

  与日系车企业的全面发力不同,戴-克、宝马、VOLVO、福特等都是由当地经销商组团参展,大众方面,尽管上海大众单独参展,但一汽-大众的产品只是在一汽集团展位中出现。对手们参与力度的不足,凸显出日本三大公司的“主角”地位。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尤其是中高档车,是所有汽车厂家必争之地,”11月22日,广州丰田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在展会现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袁仲荣此前任职于广州本田,随后调到广汽集团负责发展战略,如今是广汽丰田的中方老总。他认为,广东是日本车的传统消费市场,日本几大公司非常重视这里。

  有关数字表明,广东汽车保有量居全国首位,珠三角地区汽车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1/3,而日系车一向是这一地区的执牛耳者:本田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势抢占了先机,紧随的日产也尝到了不少甜头,今年9月,丰田与广汽成立了广州丰田,试图后来居上。如今,广州一地集中了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车巨头,产业集群之势初具规模。

  丰田:“太极拳”开始发力

  丰田此次携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联袂参展,展出车型20余款,除了大家熟悉的威驰陆地巡洋舰、普拉多、花冠外,还有世界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Prius及首次在中国亮相的全新雷克萨斯GS430、GS330,而明年3月份即将下线的皇冠更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丰田的咄咄逼人之气,不但给了欧美车对手压力,也给毗邻展台的本田和日产以压力。

  在日本的几大主流汽车厂商中,坐头把交椅的丰田在中国的品牌知名度是最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丰田汽车在中国的保有量迅速增长,在进口车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不过,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跨国汽车巨头纷纷在中国实施本土化生产的竞争中,丰田不仅落后于大众、通用,而且落后于同城兄弟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大众、通用在此暂且不提,因为从地理位置来比较,欧美厂商比中国的近邻日韩厂商更适合在中国实施本土生产。但是,在同城兄弟本田、日产等纷纷在中国本土化生产时,丰田却迟迟按兵不动,丰田的举动颇有些耐人琢磨。

  业内人士认为,丰田之所以不急,是因为中国市场还没有吊起丰田的胃口,同时,丰田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耗得起。当然,这种耗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在等待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出招。

  果然,丰田在2002年“巧妙”地谋取与一汽的合作成立一汽丰田后,紧接着又南下与广汽成功牵手,于今年成立了广州丰田,几乎是弹指一挥间,丰田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便谋定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丰田与一汽强强联合时日不久,便冒“一汽”之大不韪,急急与广汽达成合作,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一南一北,在中国市场形成夹击之势。同时,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南攻东南亚市场。“进可攻,退可守”,丰田的老谋深算让对手不得不折服。

  在丰田“进可攻,退可守”的中国战略中,广州丰田所在的珠三角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凸显而出,因此,如何在这一地区迅速打开局面并站稳脚跟成了丰田的当务之急。

  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古谷俊男在车展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质量是丰田抢占市场的法宝,正因如此,丰田不仅长年稳占日本车市头把交椅,而且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和欧洲市场,在中国市场同样是质量胜于数量。今年中国车市出现回落,多数厂商为了促进销售纷纷采取降价措施,而一汽丰田并没有随波逐流,一方面是公司的产销计划控制得力,库存车不多,更重要的是公司怕降价会给零部件厂商造成压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在质量为先理念的指导下,丰田面对落后却并没有心浮气躁,而是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今年2月,广汽丰田发动机公司成立;3月29日,丰田和一汽发动机的合资公司--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外,丰田金融公司也获得了开业许可,古谷俊男表示最迟明年1月要开业。

  丰田取胜的另一个法宝是服务。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在车展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注重服务是丰田的优良传统,为了提高在中国的服务能力,丰田同时在上海、广州设立了两家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汽车售后服务技术的研究及教育中心,并即将开始运营。一汽丰田每款新车上市前,销售服务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核。以明年3月份即将上市的皇冠为例,公司的计划销量是2万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届时一汽丰田现有的127家专卖店均能达到销售及服务要求,为消费者提供高素质的人性化服务。

  丰田的另一个项目--广州丰田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广州丰田执行副总袁仲荣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佳美将于2006年5月下线,目前,项目建设已按照这一时间倒推,排定了各项工作的进度和日程,包括工厂建设、设备采购、人员培训、整车试验等都在稳步进行中。袁仲荣说,在丰田的中国战略中,一汽丰田与广州丰田将差异化发展,一汽丰田将主要以中高档为主,比如说排量在2.5L以上的车型,广州丰田以中档车为主,排量在2.0L-2.4L之间。广州丰田主要引进佳美平台上的车型,目前佳美平台车型在美国市场有五六种,在日本本土更多达十种左右。为了更好地保证质量和控制成本,一汽丰田的供应商也进入了广州丰田的供应体系,不过,双方彼此进行独立的采购和确认。

  事实上,进入中国以来,丰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中求进:2002年国产丰田品牌轿车在中国销售才1006辆,整体销售量为5万辆;2003年迅速增长至4.9万辆,整体销售9.8万辆;本年度截止到10月底的国产丰田车总销量超过了7万辆,其中9月份单月销量突破了1万辆,加上进口车整体销量突破了9万辆。丰田车在中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在按计划稳步提高。按照丰田的计划,2010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0%。

  中国有句俗话:“欲速则不达”,丰田似乎深谙这一道理。纵观丰田在中国推行的战略,可谓缓急有度,张弛有道,就像中国的太极拳,看似轻柔,实则柔中带刚、厚积薄发,所蕴藏之力不仅威猛,而且绵长。

  本田:双拳夹击南北市场

  11月21日,广州车展开幕前一天,增城新塘南香山工业园,广州本田第二工厂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据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介绍,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首期投资22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06年下半年投产,可形成首期12万辆的年产能,届时本田第一第二两个工厂年产能将达到36万辆。而此前不久的11月8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本田公司联合宣布,东风本田(武汉)有限公司启动扩产计划,总投资28万元,2006年年初之前将产能扩大到12万辆,并导入新车型思域(Civic),这一决定在本次广州车展东风本田新闻发布会上由其总经理尾崎满进行了重申。

  位于珠三角的广州本田与辐射长三角的东风本田此次一南一北几乎同时增产扩资,向人们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本田总部中国战略的推进,二是东风本田和广州本田之间已经开始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面对2004年4月开始的车市持续低迷,本田不仅没有降低在华生产和销售计划,反而逆市而为,业内人士分析其直接原因是由于今年9月份丰田与广汽的“结缘”。丰田加大在华生产销售的力度,使得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本田为了保住和继续扩大在华份额,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此番两个合资公司均增资扩产是对丰田此前行动的追随。针对这种说法,日本本田中国本部长兵后笃芳告诉记者,如果单单是为了追随谁,本田的事业就不会取得今天的发展,本田的战略推进以及做出的各种决策都只有一个目的:让中国用户满意。广州本田总经理峰川尚和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也都表示,虽然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出现了暂缓的态势,但中国的GDP将仍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伴随这种增长,中国汽车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种判断基础上,本田决定在中国扩产。而东风本田副总经理刘洪也表示,东风本田的此次扩产是由于目前3万辆的产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东风本田的长远发展。不管是本田总部还是旗下两个在华合资公司,似乎都力争向外界传达这么一个信息,那就是本田选在此时对两个合资公司进行增资扩产,与丰田在华如何作为无关,而是对中国市场进行分析,经过反复论证、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恰好赶在了这个时候。

  话虽如此,但广州丰田的成立会使得丰田分别以广州和长春为基地对中国市场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对目前在中国市场“坐四望三”的本田的确造成了一定威胁,而本田又恰恰选择广州丰田成立不久后行动,因此难免让人产生它要与丰田抗衡的想法。

  此间媒体似乎对本田两个在华合资公司内部的“你争我夺”也显得“兴趣盎然”。由于广州本田一直想得到的思域车型“花落”东风本田,坊间关于“广本已是旧爱,东风本田成新欢”等消息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对于这些传闻,兵后笃芳予以了坚决否认。他在广州本田第二工厂的奠基仪式上说,如果传言属实,就不会有广州本田第二工厂的诞生,本田没有把这两个合资公司放在一个天平上去称孰轻孰重,而是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结合两个公司的情况,作出合适的决策。

  对于这些“传闻”,无论是广州本田执行副总曾庆洪还是东风本田的执行副总刘裕和,都显得非常从容。曾庆洪轻松地告诉记者,广州本田与东风本田是“兄弟”,本田内部不会出现“内讧”,本田总部在考虑车型分配等方面会根据市场状况、需求状况等客观因素进行合理分工,在今后的发展中,广州本田与东风本田会在竞争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

  刘裕和也表示,两个合资公司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各得其所,合作竞争”来概括,各得其所是指产品线,而合作竞争的前者是指技术,后者则是要在产品质量、成本、价格等方面进行竞争,他也认为这种竞争是一种良性互促的竞争。而对于“车型之争”,刘裕和认为,如果稍微仔细对比一下目前广州本田与东风本田所生产的车型,会发现他们之间其实是一个互补关系,他认为这是目前本田总部在两个合资公司间进行车型分配的一个思路。

  事实上,东风本田与广州本田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正随着此次的增资扩产变得明朗,本田在华的战略意图也变得脉络清晰起来。在2004年10月18日东风本田第一家4S店落成之前,东风本田的CR-V一直“借道”广州本田的销售网络,并与之签有“借用”的协议,随着协议明年4月份的到期,东风本田正在加紧自己销售网络的建设。刘裕和告诉记者,近期东风本田的40个销售点将要在中国25个主要城市相继开业,基本建成东风本田自己的销售网络,明年年底达到80家,2006年产能达到12万辆的时候,全国将会有150家东风本田的销售网点,东风本田的目标就是要在长三角地区建成零部件配套体系健全、有影响力的乘用车生产企业。届时本田的两个合资公司,一个雄踞珠三角,一个辐射长三角,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除了技术层面的合作,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还一起把目光投向了欧美市场。刘裕和告诉记者,位于广州开发区的本田轿车出口基地整合了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两个公司的产品,将于今年年底注册,明年初正式投产,起步年产能为5万辆,将出口英法意等欧美国家,届时中国的乘用车产品将走向欧美市场。一方面看好市场前景加大在华投资力度,继续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扶持在华合资公司成为“跨国公司”,开辟新战场,本田这一举措,不能不说又走在了在华日系汽车巨头企业的前面。

  日产:新阵容首度出击

  日产近年来在法国人戈恩的率领下,迅速从破产边缘恢复过来,但它的真正复兴,似乎还要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此次广州车展,日产中国联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郑州日产集体亮相。这是10月15日郑州日产正式收归东风门下、日产整合中国两大合资企业后,日产中国阵营的首次集体亮相,日产也成为本次广州国际车展最大规模的参展商之一。

  在展品方面,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不久前的TEANA天籁是最大看点。截止到11月15日,天籁订单数接近8000辆,意向订单数量超过30000辆,其高档豪华车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合资公司成立一年之后,凭借着这款代表着新豪华主义的车型,东风日产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正式奠定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地位。同时,日产带来了旗下的旗舰车型西玛, 350Z跑车更是首次在华南亮相。

  为了加强NISSAN品牌的竞争优势,一项名为“钻石关怀 为您承诺”的服务活动正在全国58家东风日产专营店全面展开,这标志着风神汽车公司的商品售后服务由东风日产专营店全面承接,所有用户均可享受到NISSAN品牌所提供的全球一致的优质服务。乘用车公司服务工作负责人说,“钻石关怀”服务将长期延续下去并成为以后工作的基础,他们也正在着手考虑在将来适时推出一些增值的服务。

  郑州日产融入NISSAN中国整体阵营异常引人关注。它将填补东风有限在SUV及中高端皮卡项目上的空白,生产以休闲和旅行为主的SUV和高端皮卡,进一步在规模化和专业化上做强。按照东风有限的部署,东风股份是东风有限的轻型商用车和汽车动力的制造中心,其产品规划除了客车、轻卡、MPV、发动机和客车底盘,还包括了SUV和皮卡。目前,帕拉丁已成为国内汽车市场上国产中高档SUV的领军品牌。在车展现场,郑州日产近日从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的三名车手亮相,他们将继续参加2005年第27届达喀尔拉力赛,他们的出现,为帕拉丁增色不少。

  虽然目前日产品牌在中国的势头还不如丰田、本田,但随着东风与日产创纪录的合资、郑州日产的整合,日产在中国的野心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前不久,日产中国业务负责人就公开表示,要把日产品牌做成中国最大的汽车品牌,在今年4月发表的新经营计划“日产增值”中,明确将2007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目标定为50万辆,这表明日产已将中国视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第三大市场。

  记者 晏成 陈雄亮 马蕾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