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程远有话就说:中国汽车为何不惧怕2005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0:15  中国青年报

  再过一个多月就进入2005年了。2005年1月1日,曾经是个让中国汽车闻之丧胆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进口汽车许可证将在中国永远被废止,中国汽车工业将因失去这个保护网而面临灭顶之灾。然而,现在一切是那样的平静,没有期待,更没有恐惧。

  自从中国“复关”谈判开始,降低进口汽车关税和取消进口配额制,就一直象一把斯摩达克利剑,高高悬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头顶上。2000年中国获准加入世贸,中国汽车就怀着恐惧心情等待这一天的降临。与之相反,中国广大消费者却欢欣鼓舞地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市场上多次所谓“持币待购”,都与对这一天的期待有关。说来是不是让人感到有点苦涩?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自己的同胞,中国消费者却从来不和中国汽车工业结成“统一战线”。

  作为一项入世承诺,中国在2005年全面取消进口汽车许可证,同时降低进口汽车关税,直到2006年7月1日整车降至25%,零部件降至10%。这是中国为期16年马拉松式入世谈判,为中国汽车争得的最后一道防线。

  用高关税和进口配额保护本国工业,是世界通行做法,中国对汽车工业采取保护政策,符合“国际惯例”。对中国汽车的保护期限和保护程度,一直是中国入世谈判最艰难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潜力的汽车大市场,跨国汽车公司无不虎视眈眈。而中国对汽车工业保护之严厉,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他国家要么汽车工业很发达,要么基本没有汽车工业,而中国汽车工业弱小而要成为支柱产业,保护就是不能不做的选择。

  1985年以前,中国整车进口关税为120%至150%,不能算低了,但从这一年6月起,又在原有基础上加征80%调节税。1986年汽车进口关税合并为,汽油轿车3升以上排量220%,3升以下排量180%,一直延续了8年。这就是中国进口轿车比国际市场贵3至4倍的主要原因。

  水涨船高,国产车也跟着进口车定高价,尽管国内散件组装轿车,依照国产化率比例,进口税率只有25%到6 0%,但是国产车价格同样高出国际价格数倍,那时说中国汽车是暴利行业,既不夸张更不冤枉。按照当时普通中国人的收入和车价计算,购买1辆最便宜的夏利轿车,不吃不喝也得积攒30年。

  国家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并实行进口配额制度,目的是想创造一个没有国际竞争的环境,让中国汽车工业尽快发展壮大。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想国家之所想,把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当作义不容辞的神圣任务,而是把利益做为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进口车被严格拒之国门之外,过度保护造就了供不应求的国内汽车市场,汽车成了最紧俏的商品之一,不仅车价被炒上了天,而且还能串换其他紧缺物资,与硬通货相差无二。一时间走私贩私,倒卖汽车风靡全国,生产汽车更成了既简单又赚钱快的行当。用业内人士的说法,“装上四个轮子就能赚钱”。

  天价汽车首先是阻隔了普通消费者,大大延缓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使潜在的巨大市场迟迟不能变成现实市场,使中国汽车工业失掉了由低档到高档,由简单到复杂,迅速做大做强自己的最好时机。

  既无外面国际汽车竞争之虑,国内又有高价厚利诱惑,谁还愿意费力不讨好去发展自主技术和品牌?只要能找到外国合作伙伴,把国外成熟产品拿进来,用CKD甚至是SKD 组装,立即就能赚钱盈利,谁还会傻乎乎地搞旷日持久地自主开发?拿到轿车生产批文,就等于找到了一个金矿,或者就是开了一家印钞厂。在有关部门层层把关,极为严格的审批情况下,全国竟能冒出128家整车生产企业,800多家改装厂,真正创下了世界汽车工业之最。“散乱差”成了中国汽车最显著的特点。

  所以说暴利并不能使中国汽车提高竞争力,而过高的关税、严厉的配额制和审批制度,损害的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还是造成中国汽车“散乱差”真正的罪魁祸首。

  感谢“复关”谈判,使中国汽车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压力。1994年4月1日,中国对进口汽车关税第一次进行了调减,175个汽车税目中有105个下调,关税率总共降低13个百分点。直观地说,排量3升以下的汽油轿车关税降为110%,3升及以上排量关税降为150%,各自下降了70个百分点,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我国正式许诺,2000年中国关税算术平均税率从23%降到15%。1997年10月1日先降到17%,相应进口汽车3升排量上下的汽油轿车,税率分别降至100%和80%。这一年轿车进口了32019辆,反而比上年减少44.7%。2001年又进一步降低到70%和80%。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牺牲了包括农业在内的其他行业利益为代价,又给中国汽车工业争得了一个“入世保护期”,即前面提到的关税降低的时间表。同时,以60亿美元的汽车进口额为基数,每年增长15%,直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进口配额。

  最初得知这项入世承诺时,中国汽车工业如丧考妣,认为如此巨额资金进口汽车,每年将有不少于40万辆轿车冲击国内市场,中国汽车肯定不堪一击,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事情并非如专家们所料,在天津夏利降价的带动下,中国汽车企业连连掀起降价风潮,引发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在进口汽车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产汽车以更高的速度增长。尽管进口轿车突破了10万辆,但是所占市场份额反而下降到4%,实在微不足道。

  2003年关税降到43.8%和50.7%,进口许可证一度风光一时,被哄抬到10万元以上,但转瞬之间,到2004年,尽管关税进一步降低到34.2%和37.6%,仍就贬得毫无身价可言。

  显而易见,中国汽车顶住了进口车的冲击,并不是因为有进口许可证守门把关,而是国产轿车的连续降价,新产品叠相推出,综合性价比,国产车比进口车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优势,在人们收入广泛增加的同时,车价越来越接近人们的购买能力,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壮大。在国产车的冲击下,进口车被逼进了高档化的小众市场,成为汽车市场十足的调味品。

  2005年1月1日,进口轿车关税将统一降到30%,全面取消进口车许可证,但同时也取消进口车保税区,端掉进口车的“蓄水池”,大大增加其经营风险,这个曾经让中国汽车闻之丧胆的大限日子,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

  再次感谢入世的压力,管理部门不得不降低乃至取消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保护措施,否则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中国消费者才能买到价格合理的轿车,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中国汽车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2005年的到来,使人再次想起邓拓先生讲过的“放下即平地”,如果当年,给中国汽车工业少一点保护,更大一点竞争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得也许比现在更好。

  2005年1月1日,一个没有悬念,无须期盼的日子,是中国消费者的幸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幸事。

  本报记者 程远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