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主要是轿产能是否出现过剩,一直争论不休。
“过剩”论主要来自一批国外咨询机构,像罗兰·贝格、标准普尔、高盛、毕马威、摩根大通、亚汽资源等世界著名咨询机构,以及英国著名汽车预测专家马克斯·佩姆伯顿等,他们依据他们掌握的数据模式,推算中国未来汽车市场需求,异口同声地说,中国汽车产能已大大超出需求,警告跨国公司“正在中国进行一场旅鼠式的跳崖”。纽约时报和法国回声报也分别撰文,称“中国掀起汽车热”,“中国汽车在大跃进”。
但是,这种观点却得不到中国产业界多数人的认同,包括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经济界专家们说:市场热,投资怎能不热?产能过剩是计划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允许有一些重复建设。没有一定的产能过剩,就不会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竞争一直很不充分,现在应当补上这一课。上海通用的高层干脆说:“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产能过剩问题”。两年来,上海通用推出一个产品,市场火一个,市场销售两年分别增长了89.9%和81.64%,君威和凯悦,都出现过定单排队等候的情况。产能不足同样困扰着一汽大众、广州本田、长安福特等多家企业。连续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更让专家们产能过剩的预测,成为笑柄。
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潜能远远大于产能,中国汽车至少还有20年的高速增长期,将很快成为世界最大市场。通用公司瓦格纳去年就说过,“几年前无论我们对中国市场做出怎样大胆的预测,现在看来都是偏于保守的”。今年初在底特律车展上,瓦格纳又说,“我们在中国是先扩大能力,做好准备,否则到2005年、2006年就来不及了,这实际上也是目前大家都在争着做的事情,不过通用走得更快”。
进入2004年,尽管大家都认为市场不可能无休止地“井喷”,但各家排产时对市场个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一汽、上汽都声言产销量要破百万辆,长安、北汽争相要进入行业前三甲。仅16家企业的排产计划,总量已超过550万辆。
突如其来的一场市场变故,让所有人猝不及防,厂家商家使尽了浑身解数,还是回天乏力。无论怎样降价,消费者就是不为所动,新产品刚刚上市,转脸就得搞促销。企业一再调减生产计划,库存仍旧不断增加,产销率一度下降到90%左右。虽然没有一个权威数字,但多数人认为,全国轿车库存已达40 万辆,中国汽车出现了阶段性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现实。
产能过剩会不会给汽车业带来什么伤害呢?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当然是企业利润减少,行业利润率降低。入世谈判以来,汽车进口关税逐年降低,市场准入松动,多家企业允许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竞争局面逐渐出现,产品大为丰富,价格也大幅度下降,汽车利润率确实大为降低了,有的产品利润还十分微薄,比如一些经济型轿车,价格已到了国外企业无法企及的程度。但是汽车仍然是个高利润行业。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排行榜上,汽车仅次于烟草和食品之后,以7.44%的骄人业绩位列前三甲,高出31个行业1.28%平均利润率的4.8倍。
汽车在全世界都是最讲“经济规模”的产业,但是在中国,汽车企业却是不“规模”而能“经济”,无论生产能力大小,也不需要什么装备,只要拿到一个好的产品组装,就都能有不小的收益,因此CKD组装生产在中国大行其道。
入世谈判时,我们承诺以60亿美元的进口额为基数,每年递增15%,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进口配额。汽车行业气愤的连连质问:“这60亿元是谁提供的?怎么算出来的?每年递增15%不是要把国产汽车冲垮?”
但实际情形却是,入世第一年,即2002年全国汽车进口额达到79.35亿美元,增长了32.35%,当年进口整车127394辆,仅占国产汽车的3.9%,而进口散件装配轿车却高达9.8万辆,同比增长40.87%。2003年汽车进口总值133.85亿元,同比增长71.56%,仅1至7月进口件组装轿车就达9.6万辆,同比增长85.21%。今年1至7月进口金额已达102.67亿美元,增长了25.7%,而实际全年进口配额应当只有104.94亿美元。国产汽车不仅没有被冲垮,组装轿车更是大行其道。在中国汽车是个多么诱人的产业!
在大家都争相组装轿车,而几乎所有整车生产企业都能赚钱的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行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呢?市场不出现过剩,企业家家能过甜蜜的日子,中国汽车调整就是一句空话,散乱局面就会一直维持下去。经济界一些人士总是讥讽,“价格战是最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但中国汽车的整合,却必须从 “最低层次”做起,产能过剩,就能引起价格大战,价格大战是产业调整的前奏。
最近见到张小虞先生发表的一个高见,张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理事长,曾任机械部汽车司司长、国家机械局副局长,他说以前控制重复投资,治理散乱差,都是从投资者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消费者的立场考虑问题。衡量一个行业是不是健康发展,应该看社会公众、消费者是否得到了利益。而从消费者的立场考虑,巴不得市场上多一点竞争,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此前他曾提出过,汽车司要站在公众的立场,社会的立场。这些观点我都十分欣赏。
当然,如果说中国汽车市场真会象巴西一样,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产能过剩,自然是对汽车工业的一种伤害,最终也会伤害到消费者。但是我们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最好时机,现在出现的市场产能过剩,是阶段性问题,它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发展的障碍,反而能够促成竞争,通过竞争把缺乏竞争力的 “混混儿”,驱逐出市场,使汽车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纵观古今中外企业,在高速前进时期,总是不看不到,或者不愿意正视自身的问题,“一快遮百丑”,往往给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反而是在困难时期,才会真正想到练内功。产能过剩造成的压力,可能会压出一批优秀的中国汽车企业来。
当前在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不仅对消费者是福音,对汽车也本身也许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