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程远有话就说:中国汽车市场 墙倒众人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10:17  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汽车市场简直就是个万花筒,瞬息万变,实在令人难以捉摸,刚刚还“井喷”不止,突然间说冷就冷起来,让人猝不及防。

  据中汽协会的统计,去年全国销售汽车444万辆,同比增长了34.21%,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轿车的增长速度,简直令全世界人都目瞪口呆,12月份竟然增长了111.48%,全年增幅达到75.28%。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不仅让原有的生产企业痛感生产能力不足的烦恼,还招来了大批的行外进入者,跨国公司更是较着劲宣布要在中国大举增资,扩大生产能力。

  不料刚转过年来,1月份轿车销售就狂跌31.61%,与去年同比仅增长6.79%,当然节假日集中是个重要原因,二三月增幅便上升到76.75%和59.07%,1季度同比增幅达到了41.86%。但4月份轿车销售开始出现负增长,5月环比下降了19.27%,被人们称之为“黑五月”,经销商一片恐慌。由于累计同比增长率还有31.59%,专家们对今年的市场仍抱有很大信心,认为增长20%应该没有问题,甚至还有人提出“金九银十”,以为下半年汽车市场回暖是确定无疑的。

  跨国公司和一些国外咨询机构更劝导中国人,不要以为只有30%以上的增长率才叫增长,世界汽车市场多年的增长率都只有1%、2%、3%,中国20%的增长率是相当高的了。

  然而,中汽协会轿车销售情况的统计表明,从4月到8月,环比增幅分别为:-2.72、-9.27、-5.84、0.78、0.23,令人对20%的增长率产生了怀疑,乐观不起来了。因为照此趋势发展,全年增幅可能只会与去年持平,也可能只是一位数的增长率,因为去年下半年增长基数很高。这几年已经习惯了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业,看来需要有应对长期低速增长的心理准备。

  分析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变冷的原因,多数人的看法基本趋于一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金融机构信贷紧缩,关税降低与进口许可证取消,使消费者产生持币待购心理,而厂家的连续降价,更加重了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中国汽车市场真是“墙倒众人推”。

  其实尽管汽车工业前两年的增速惊人,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对汽车工业进行直接调控,在遏止投资过热行业的名单中,最终删去了汽车,宏观调控对汽车工业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间接方面。

  我们一直说汽车工业带动性很强,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原材料到装备制造到销售服务,直到文化产业,所以汽车发展受到的制约也很强,汽车的发展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两年轿车市场以50%~80%的速度连续“井喷”,造成所有相关行业跟不上趟,道路、停车场、燃油、排放以及原材料供应等全面紧张,打破了国民经济的平衡,是一种“破坏性增长”,因此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应该持久,增长速度的大幅回落,正是对前两年市场井喷的“报复性下降”。

  汽车厂商的连续大幅度降价,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按照经济界专家们的预测,2004年中国汽车销售只要增长12%,就能突破500万辆,将超过德国,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而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测算,如果按照去年34%的增速计算呢?

  预测数字太让汽车厂商们欢欣鼓舞了,鉴于前两年产能不足痛失市场的教训,各厂家尽量挖掘潜力,增加产能,在排产时又把这个预测数字予以放大,兴高采烈地只等着在市场上点钞票。

  然而苍天并不处处都如人愿,市场的增长连专家们最保守的估计都达不到。销售情况下降速度之快、之猛,让厂家调产都来不及,库存立即大增,产销率由去年12月的111.48%,5月、6月陡然降低到84.55%和77.6%,有媒体报道,上半年全国轿车库存高达40万辆。厂家要降低库存,商家要回笼资金,不降价销售怎么办?腥风血雨,价格战打了一轮又一轮。

  然而无论是明着降价,还是变相促销,消费者都不怎么买账,所谓“一步到位”的价格,也吊不起消费者的多大胃口来。而且车价越是降得狠,人们心里越是没有底:到底哪里是车价的底线?等待的心理越发强化。对相当一批厂家来说,“不降价是等死,降价则是找死”。

  目前,中国汽车生产能力的阶段性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而直接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则是对中国汽车市场过于乐观的预测。

  诚然,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的确很大,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大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性。但这个时间表怎么排,却不能仅仅依据北京、上海、广州几个大城市的经济状况,就做出判断,也不能仅仅依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进行预测。中国人口的确很多,但是却不能一下子都富起来,中国的国土的确很大,但是差别也很大,中国不可能马上都达到美国、日本的水平,平均1至2人就能拥有1辆车。同时中国还是个人均资源,包括土地紧缺的国家,中国能承载得了那么多的汽车吗?

  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的确算得上是又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它不仅使国内预测专家连连失算,也让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屡屡大跌眼镜。远的不用说,单就“入世”以来的近3年时间,市场对他们的预测就总是“反其道而行之”。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专家普遍预测2002年市场增长将和上年持平,即13%左右,不料市场却冷不防来了一个“井喷”,增长了37.01%,轿车增幅更高达65%。直到2003年4月,预测专家还坚持全年增速只有20%,结果又是一个井喷。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你真是不知道信它好还是不信好,因为预测的失误,不仅仅关乎专家们的脸面问题,更关乎一批企业的生死存亡。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车厂,汽车厂数量的减少,正是我们多年来努力的目标。按照经济学理论,市场紧缩正是调整结构的好时机,但是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误导它们长大以后再去宰杀。

  市场预测实在是个很危险的职业,其风险绝不亚于医生和律师。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