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四川省绵阳市一农信社主任高兴地说,农信社终于有了平等的(汽车贷款市场)准入权。
8月17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颁布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该《办法》将贷款人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扩大为包括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以及获准经营汽车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但监管层的这番苦心,似乎难获银行青睐。汽车贷款风险的日益增高,成为银行推动车贷业务发展的瓶颈。而与此同时汽车贷款总额也正面临着一个增长乏力的局面。
车贷缩水?
这种局面在温州有着明显的例证。
来自温州市银监局的统计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辖区内各类金融机构的汽车贷款余额为27.72亿元,比5月底减少4764万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这种趋势更加清晰:6月底,温州市汽车贷款余额比年初仅增加1.05亿元,而去年6月底则比年初增加7.97亿元。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一人士分析,车贷停滞不前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与宏观调控的大背景有关,二与车贷的高风险有关。
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贷款业务都受到了“株连”。上述人士说,由于银根收紧,银行的信贷业务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门槛,并在规模上进行了压缩,而汽车行业作为预警的行业之一,也获得了调控的“礼遇”,这既包括对汽车生产厂商的贷款,也包括汽车消费贷款。
这种收缩在车贷的主力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
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作为车贷市场的“大哥大”,其汽车消费贷款的业务量在4月份之后几乎没有被刷新过。
该行分管汽车信贷的一位业务人员说,今年年初,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出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给了商业银行一个警惕车贷风险的提示。
4月,该行总行果断下发了有关“控制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的文件,文件对汽车消费贷款所面临的风险作了明显的提示,并提高了审贷门槛。
与该行调整同步,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对车贷进行了收紧。
“以前一般客户都可以申请,现在银行不仅挑客户,而且还要挑车型。”中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仅存的车贷业务主要集中在10万-40万元之间的自用车,且按揭的数额一改以往将保险、牌照等费用计算在内的方法,而以汽车净价为准,按揭的成数亦由最初的8成锐减为5-6成。
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4年6月末,金融机构全部消费贷款余额为17952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0.6%。其中,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10.2%。
风险高企
即便有苛刻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新的《办法》的支持,银行依然对汽车贷款难提兴趣。这之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消费信贷所遭遇的高风险困局。
记者调查了兴业、浦发、招行、民生、上海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他们对汽车消费信贷的态度趋于一致:风险太高,不准备介入。而进军汽车消费信贷的深发展银行成了唯一的“另类”。
国有银行上海市分行一人士说,目前房贷的不良率约为1%左右,而在汽车信贷方面有着高于几倍的表现,大约为3%-5%,个别银行分支行的汽车消费信贷不良率高达10%-20%。
迄今,汽车贷款到底已经形成了多少坏账,银行方面讳莫如深,但他们对车贷警惕的态度已经对此做了一些说明。
兴业银行宁波分行一位人士介绍,汽车不良贷款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汽车属于流动性易贬值的资产,以这样的资产作抵押对银行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
其次,资产保全的中介机构不成熟。今年3月,与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合作被保监会叫停之后,银行少了一个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与保险公司的“不愉快”合作,让银行难以寻找到可信赖的分散风险的机构;
再次,个人征信体系的缺失,使诈骗、恶意逃债等个人违约风险高居不下。
记者从部分银行了解到,目前风险系数最高的是营运车辆和私家车。营运车辆的还款来源主要是取决于项目的进展状况,而这些项目的前景往往变化多端;私家车一到手就成了贬值的开始,一旦遇到偶发事件,车主宁肯“丢卒”而“保金”。
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银行对车贷的“兴趣”。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在经济发达国家,居民购买汽车60%-70%的资金来自贷款;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高达70%,德国为60%。而目前我国的这两个比例都比较低。
征信难题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介绍,《办法》出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汽车贷款前景广阔,希望银行能够将这个业务发展好;二是给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操作一个标准。”
但面对汽车贷款的风险困局,一些银行并没有在新的《办法》中找到足够的信心。
“新的《办法》虽然强调了风险管理,并就风险控制做了诸多要求,但是这些更类似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落实到实际操作还有许多困难。”宁波一股份制银行个人信贷部的人士说,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是纸上谈兵。而现在,个人征信系统除了在上海等有限城市初步建立外,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
即使起步较早的上海个人征信系统也存在诸多不足,其运营模式决定了系统的不完备性。
上海商业银行人士介绍,沪上的商业银行义务向上海市资信有限公司提供个人信贷的信息,而如果商业银行要查询个人信贷信息则需要向该公司提供一定的费用。这样的运作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对信息的更新不及时从而使这套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目前,多数城市已经意识到了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紧迫性,并着手运作,但均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征信系统运营模式的困局。在此情况下,某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贷款人的信息交流制度”,一商业银行人士称,“这可能是一条难度小于个人征信系统的捷径”。
但这个捷径同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以宁波为例,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已经着手建立各个银行之间的个人信贷信息共享系统,希望实现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买卖。
但谈判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反对下暂停。他们的说法是“我们的客户信息量和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不对称,查询一笔就要付费,我们肯定是亏的,一年至少要花费四五万,多的要15万左右,而办理一笔个人贷款最多也就几十万,成本太高”。
对于民生、浦发、兴业等多数股份制银行,在没有建立起个人征信系统的前提下,车贷市场虽然前景看好,但进入的时机还不成熟。
近日,央行征信局副局长万存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个人信用体系正在抓紧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将在年底试运行,到2005年,实现全国联网正式运行。这个消息的放出,可能将迎来汽车消费信贷的春天。
本报记者 杜艳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