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贷险“休克”近一年后,今年 4 月,人保、太保、天安和永安四家公司的 6 个车贷险新产品获准上市。然而,新车贷险面世两个多月以来,不仅买家寥寥,同行也没有兴趣效仿。
高赔付“逼退”车贷履约险
近年来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持续升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险公司推出的“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车贷履约险。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当购车人未按约定如期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代替购车人偿还所欠购车款和其他约定款项,保险公司履行赔付义务后有权向购车人追偿。该险种使银行经营风险得到了彻底转嫁,不仅极大限度地促进了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同时也刺激了公众的汽车消费需求,最终促使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与原来近乎完全责任的车贷险相比,新车贷险在承保责任方面作了很大调整:首先,购车人必须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当购车人不能还款时,保险人只就购车贷款余额与银行处理抵押物所得的款项差额部分进行赔偿;其次,设定了风险控制要求,如要求购车人提供不低于30%的首付款、投保人必须是贷款车辆的最终使用人、将车贷险的期限限定在3年以内等;再次,按照不同风险水平设定不同的费率,体现了风险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要求,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赞许有加。
实事求是地说,保险公司在没有历史数据和承保经验的情况下推出车贷履约险,除了配合国家发展汽车工业、拉动内需的政策因素外,更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利可图:一是增加了新险种,扩大了业务范围;二是增加了保费收入,因为保险公司在与购车人签订车贷履约险合同时,大多约定购车人必须购买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险种。但是,保险公司在获利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部分产险公司已经或正在承受着因承保该险种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2002 年年初以来,出于提升效益和稳健经营等考虑,多数保险公司纷纷收缩车贷履约险业务规模,退出车贷履约险市场。退出的理由很简单:风险凸现。车贷险出险率居高不下,让各保险公司叫苦不迭。有资料表明,车贷履约险在国内推出至今的两三年时间内逐年翻升。但与房产按揭贷款相比,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不良资产率明显偏高,保险公司车贷履约险赔付率也非常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了300%以上。目前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只有个别产险公司为迅速壮大业务规模,选择在浙江、上海等信用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开展此项业务。广州保险同业公会2003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省内各财险公司车贷险平均赔付率高达135.57%。
众客户令车贷“险象环生”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信用等级不高,个人信用程度更是差参不齐,加上目前尚无专门机构针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收集和提供查询服务,因此,信用风险成了车贷履约险的主要风险。从贷款购车人来看,纵使购车人在购车当时尚有较好的还款能力,也难保生活中不发生变故,如本人或家人突发重病、商业失利等等。另外,标的车发生碰撞等事故而遭受损失也会加重购车人的还款压力。
绝大部分车商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自身销售业绩,很少考虑如何降低消费市场风险;少数车商甚至与信用差、不具履约能力的购车人串通,帮助购车人骗取银行贷款;更有少数汽车经销商自成立起就抱着诈骗银行的目的,纯粹是借卖车之名行诈骗之实。2002年11月发生在深圳的一起利用虚假资料骗取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案,涉案金额达1100余万元。
一些银行在发放汽车消费贷款时,擅自降低放贷门槛,对贷款人资质审核不严。为了获得贷款,购车者在汽车经销商的“指点”下,填写的个人收入难免存在“水分”。而银行为了增加汽车贷款业务,对此却睁只眼闭只眼,就为日后购车者还贷埋下了“险种”。
相当部分汽车生产厂家在新车推出时总是违反常规,把车价定得特别高,只要客户不响应或热情不如预期高,便马上降价来推动销售,这种事例在2003年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发生,甚至是贷款购车人在付完首期后同款车便突降几万元,重新买车比还原来贷款还便宜,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购车人拒不还贷。
保险公司为购车人提供保证保险的同时,一般都要求将标的车抵押给保险公司或银行作为反担保,希望借此来降低风险。而现实中购车人贷款买车后不如期履行还款义务、连人带车失踪的案子不胜枚举,保险公司即使冒风险花血本把车子找了回来,也难保证车子完好无损并可卖个好价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反担保的效力。另外,车价贬值也会使反担保的风险防范功能大打折扣。
很多保险公司的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和车险都以“打包”形式销售,一些销售人员为了拉车险保费,大力承揽车贷险。急功近利导致内控失效,保险公司在审核保单时把关不严,承接了大量高风险保单;擅自提高手续费率,搞恶性竞争增加经营成本;业务员前期资信调查不到位,导致资信失真;专业风险管控岗中期履约监控措施不力,导致逾期率上升;后期追偿工作乏力,致使损失难以追回等等。
汽车属于贬值型动产,当车主无法履约还款时,可能会人车俱无,也可能因为车的产权、运营证等手续不全而无法将车变卖,加上近年来汽车价格下降较快,汽车本身也存在折旧,拍卖车款大都抵不上贷款。
没有车贷险还贷款买车吗?
2003年11月份,车贷险尚处“青黄不接”时节,国内当月汽车销量达到 40.58万辆,同比增长37.44%,是全年汽车销量最高的月份。事实证明,没有车贷险,汽车经销商和放贷银行仍会想出很多新办法。
前不久,成都出现了首家由汽车经销商自办的担保公司——成都兴和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消费者在选择广本、奥迪等汽车时,只要一次性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担保申请、贷款申请等工作完全由该公司办理。
5 月,招商银行和宝马集团签约,招行为宝马几个品牌汽车的客户和代理商提供信贷融资。客户只要与宝马授权的经销商会谈,便可以获得等额、等本或提前中止合同等多种贷款方式,材料齐全24小时就放款。
此外,2003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后,一批国际汽车金融服务巨头如福特、大众、丰田等都积极申请来华,有关人士预计今年秋天就会有“洋车贷”开业。虽然这些公司通常只为自家血脉的汽车品牌贷款,但由于他们旗下的汽车都是价格不菲的中高档车,其贷款业务的需求,也相当可观。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多种担保方式如抵房买车贷款、第三方(自然人)保证贷款、经销商担保贷款、房屋组合贷款等也被开发出来。
总之,车贷险不是惟一的“车钥匙”,在金融信贷产品、担保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贷款买车的愿望。新的车贷险市场反应平平,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车贷履约风险重在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车贷履约险业务市场潜力无疑是巨大的,目前一些保险公司退出车贷履约险市场只是暂时的,而且退出也是与国家产业方针不相符的,正面采取措施提前防范风险才是最迫切的。
共同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从总体方面来看,产险公司淡出车贷险市场,是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和个人信用不健全所致。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快个人信用资料的积累,尽快建立社会个人信用记录、评估体系并向社会公开。在全社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暂时还无法建立的情况下,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性极强的金融界可联合起来,以省、市为单位先行设立“个人信用情报共享平台”,在局部区域内实现个人信用共享并从正面去促进人人讲信用的良好氛围。
银行、车商应共同承担风险。应该说车贷履约险所暴露出的风险问题是银行、车商和保险公司的共同风险,合作三方要真正实现互赢互利,都必须积极主动地承担起风险防范的责任。但是现实中保险业间激烈的竞争常使保险公司独处被动位置,不得不独自承担经营风险,而银行和车商风险却彻底责任缺位,银行甚至实现了零风险。其实,在风险防范和弥补措施上,银行、车商、保险公司有着共同的利益,三方都必须主动地承担责任,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的办法:如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共同严把客户资信调查审核关,共同提高车贷的门坎,共同承担担保责任,共同提高首付款比例等等。只有合作方积极寻找利益与责任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共同把这项业务做好。
保险公司前期准备和后续管理不可缺失。 首先,产险公司要做好车贷履约险产品的研发工作。国际上针对汽车消费金融服务的风险处置方式多种多样,如应收账款证券化、专业担保公司等,但履约责任险仍是主要的风险化解方式,且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这充分证明车贷履约险是有效益的对私业务。但国内保险公司在没有历史数据和承保经验的前提下,便参照传统车险业务仓促推出车贷履约险,不能否认产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精算上缺乏审慎、在审核上省略了必要的程序等。忽视风险的开发行为是引发车贷履约险风险集中爆发的根源之一。应该说车贷履约险是信用险而不是传统的车险业务,产险公司要介入这个领域就必须做好前期准备,要建立起整套的队伍、核算、数据分析体系。其次,产品推出后,保险公司切实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如不因市场竞争而放宽准入门槛,坚持选择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车商合作;要求客户以“非汽车”标的物作为反担保;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总部报备的条款,绝不为了抢规模而违规操作、违规支付代理费用;借鉴银行资信调查的成功做法,做好客户资信的审核把关工作;设立机构安排专人做好逾期贷款的催收工作;充分利用司法救济等等。
保险公司内部要层层明确责任。 在车贷履约险业务的开展方面,保险公司内部必须将风险管控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业务员、资信调查员、核保人员及催收岗人员身上,要将逾期率、赔付率与他们的工资绩效挂钩,只有触动他们自身的利益,才可真正督促他们落实责任。否则,业务员仍会为了追求高额回报而采取不顾公司利益的行为;资信调查岗、核保岗及催收岗员工则更会因为利益不挂钩而对经营风险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