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零部件中国造:竞争激烈大浪淘沙 谁向潮头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6日 09:27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姆勒—克莱斯勒(以下简称:戴—克)为了在中国寻找合适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合作,已经在江浙等地奔波了数月。

  据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戴—克在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中,不能提前向对方透露自己的身份,为这一过程增加了难度,但是戴—克的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出于降低制造成本的考虑,福特通用、戴—克等汽车巨头近年来不断扩大在华零部件的采购。根据计划,未来三五年内,通用公司每年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的总值将达到100亿美元,2002年这一数字是11亿美元;而戴—克正在着手实施的是与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rp.)及日本三菱汽车(Mitsubishi Motors Corp.)合作从中国购买零部件的计划。

  “在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的同时,一并促使其相关配套厂商到中国投资。”德尔福分管全球供应管理的副总裁戴维尼尔森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2003年德尔福在中国的采购量为2.25亿美元,到2007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亿美元。”

  不甘人后的还有德国。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哥特夏克预测,未来几年内,德国汽配行业30%的新建工厂将在亚洲建立基地,且主要在中国。一场跨国公司的中国零部件淘金潮正在涌动。

  中国制造的背后

  近两年,北美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让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尝尽苦头。为了削减成本,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不得不在采购零部件时,把眼光瞄向了价格低廉的中国零部件企业。

  让跨国汽车公司加大在华零部件采购的另一个原因是,从1999年以来,通用、福特、大众等厂商纷纷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由于新车型推出之初,许多配套件国内不能提供,但是零部件进口配额又远远不能满足合资整车厂的需求,尤其是奥迪这样的高档车型尤其如此。

  2003年,经贸委、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制订的汽车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案中,提出了“首先满足国内汽车工业对进口生产配套所需关键零部件和成套散件的需要,而且进口配额还将逐渐增加”分配的原则。除此以外,国家发改委将安排6万台左右、缺省大部件的组装车进口配额,以缓解一些新车厂的产量赶不上订单的需求。

  但是这只是一时的应变之策。有消息称,今年国家在零部件进口方面将制定更加严格的政策:国外零部件供应商要想分得中国零部件市场的蛋糕,必须进行本土化生产。

  根据许政的研究,欧美汽车生产厂家通常采用招标的形式选择供应商,在产品上主要考虑零部件的价格、质量等因素。

  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市场需求巨大,德尔福、伟世通、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等厂商纷纷在华建厂。

  德尔福作为世界头号供应商,已经在中国设立了13家独资和合资企业、1家技术中心和1家培训中心。目前,德尔福全球零部件工厂的制造费用占其成本的30%,中国目前也在这一水平上下浮动。但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水平尚且处于这个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所以中国的制造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2002年,世界第二大零部件供应商伟世通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5.5亿美元,目前在南昌、北京、长春、上海设有工厂。另一家零部件巨头博世也在中国拥有153个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站。“中国汽车去年的总产量大约为美国的1/3,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许政说。

  北京吉普是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华的整车企业,生产的三款车型国产化率分别在45%到90%不等。戴—克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北京吉普在中国的配套原则是,首先用美国零部件配套厂在华合资企业,如果原厂没有在华投资,就用在行业前三名的中国企业的产品。”

  《汽车与配件》主编罗景明长期关注中国零部件产业,他向记者透露:“现在德尔福、伟世通等厂商,主要是给福特、通用在中国的整车合资厂配套,有小部分是出口北美市场。”

  据《汽车新闻》(AUTONEWS)的消息,一个中国的工程师每年薪金约为5500美元;而美国一家模具公司职员每年的保健费用就要7000美元。在中国生产,成本要比北美、欧洲和日本的成本低30%。为了降低成本,一些模具公司正在计划追随主机厂到中国投资建厂以避开风险。

  罗景明介绍,在整个汽车零部件总量中,大约有70%左右的零部件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与海外产品相比,虽然总体来说不足以形成竞争优势,但一些技术含量并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在价格上打个比喻,如果美国本土生产成本需要1美元的话,相同的产品有的在中国只要1元人民币。中国零部件的价格优势很明显。

  无缝拼接

  2002年5月,福特中国采购中心在上海成立。此后,福特庞大的采购调研团队往返奔波于中国各大汽车配件生产商之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在华的新一轮采购布局。

  目前,福特在中国的采购程序分为三个过程:先由波士顿咨询公司进行中国供应商的粗选;再由入选供应商进行正式的报价投标;最后按照严格的时间和质量与数量限制,以精益化生产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采购。三个子过程,每个都由23个步骤来进行规范:从采购决策、部件设计、经过设计失效实验、流程失效实验等一系列精细的流程,到最后做出产品原型,并对原型提供可靠性测试和保证。

  经过如此严格的筛选后,福特上海采购中心组建了一个包含75家~100家供应商组成的供应商梯队,这里面既有成套商,也有分包的二级配套商。这些福特中国采购中心的网络供应商,大部分位于长安福特嘉年华的总装厂附近,超过七成的企业是中外合资公司或外商独资公司,只有30%是中国本土供应商。

  为了进一步融入整车厂在华的零部件采购体系,2003年6月,伟世通董事会决定,将其亚洲总部从日本东京迁往上海,而在2002年,伟世通公司提出了“一个平台”的中国发展战略。首先撤消了伟世通上海办事处,将延锋伟世通作为伟世通中国总部,并将技术中心迁到上海,使之成为亚太区技术开发中心。

  随着亚洲总部迁都上海,伟世通原则通过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大额投资计划。根据计划,伟世通将把它在中国的工厂数量增加到两位数,以维持与对手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和德国博世公司之间的竞争均势。(本报记者 付辉 许诺 上海、杭州、北京报道)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汽车配件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